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尊龙网平台

 2021/12/31/ 15:04 来源: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新区各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各单位,新区各国有集团公司,省属驻区各单位:

  《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兰州新区2021年第44次管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о二一年十二月

序  言

  “十三五”时期,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重大涉农战略和决策部署,科学制定和深入实施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新区按照中央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农业现代化的雄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通知》《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编制。《规划》深入阐明“十四五”时期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战略布局,提出了奋斗目标,明晰了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是未来五年新区农业农村工作共同的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包括兰州新区已托管的中川、秦川、西岔三个镇,以及与兰州新区形成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皋兰县水阜镇、黑石镇、石洞镇、什川镇和永登县上川镇。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1 -

  第一节 发展的基础………………………………………………………………………………………- 1 -

  第二节 发展的环境………………………………………………………………………………………- 6 -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8 -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1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

  第三节 发展定位与布局…………………………………………………………………………………- 13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7 -

  第三章 聚力构建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体系…………………………………………………………- 23 -

  第一节 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23 -

  第二节 高效发展设施农业………………………………………………………………………………- 24 -

  第三节 做大做强种养加循环全产业链…………………………………………………………………- 26 -

  第四节 着力推进特色花卉产业发展……………………………………………………………………- 29 -

  第五节 创新打造优质中药材产业链条…………………………………………………………………- 30 -

  第六节 积极提升特色林果业……………………………………………………………………………- 31 -

  第四章 着力打造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 32 -

  第一节 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加工链提质升级………………………………………………………………- 32 -

  第二节 率先实施智慧农业创建工程………………………………………………………………………- 33 -

  第三节 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示范作用……………………………………………………………- 33 -

  第四节 持续创新订单农业…………………………………………………………………………………- 34 -

  第五节 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品牌……………………………………………………………………………- 34 -

  第六节 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35 -

  第七节 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36 -

  第五章 切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7 -

  第一节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37 -

  第二节 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38 -

  第三节 促进城乡人口人才自由流动………………………………………………………………………- 39 -

  第四节 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体系建设………………………………………………………………- 40 -

  第六章 创新发展全域现代农业……………………………………………………………………- 43 -

  第一节 倾力打造全域现代农业……………………………………………………………………………- 43 -

  第二节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4 -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45 -

  第四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46 -

  第五节 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 47 -

  第六节 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48 -

  第七章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50 -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增收致富………………………………………………………………- 50 -

  第二节 接续推进产业扶贫,助力产业振兴………………………………………………………………- 51 -

  第三节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助推乡村振兴………………………………………………………………- 51 -

  第四节 确立人才引领地位,赋能乡村振兴………………………………………………………………- 53 -

  第五节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振兴………………………………………………………………- 54 -

  第六节 繁荣兴盛乡村文化,铸魂文化振兴………………………………………………………………- 56 -

  第七节 巩固党的农村执政基础,推动组织振兴…………………………………………………………- 58 -

  第八章 统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61 -

  第一节 优化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61 -

  第二节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62 -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体系……………………………………………………………………- 64 -

  第四节 弘扬乡风文明新气象………………………………………………………………………………- 64 -

  第九章 保障措施……………………………………………………………………………………- 66 -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66 -

  第二节 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支持………………………………………………………………………- 66 -

  第三节 健全考核体系.………………………………………………………………………………………- 67 -

  附件……………………………………………………………………………………………………………- 68 -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科学总结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三五”发展成绩,深刻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机遇和挑战,是推动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发展的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定位兰州新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十三五”以来,兰州新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全域现代农业,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实施全域国土绿化,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发展目标总体实现,农业农村工作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建设现代化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重要战略使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较好完成。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新成绩

  粮食生产持续稳定,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4万吨。“菜篮子”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深化土地托管服务,成立“土储银行”,统一流转价格,由国有企业集中统一从农民手中流转经营,累计流转耕地17.2万亩。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动撂荒地整治,撂荒地复垦复种13.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为新区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创造条件。建成可移动、模块化、装配式设施农业大棚约2000座,成为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已建成36万平方米亚洲单体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能温室高端花卉基地,成立了兰州新区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西北分中心暨“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贸易市场,打造了西北花卉产业交易平台。以种养加产业项目为支撑,推进新区全域循环农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养殖园,率先发展种养加生态循环养殖业,规划建设段家川、大斜沟、平岘沟、赖家坡4个生态种养循环园,精准招商新希望、天兆猪业、中天羊业、天欣养殖、兰牧工商、宏鑫永泰等种养循环养殖项目,配套建设5万亩饲草种植、百万吨饲料生产、50万吨有机肥加工、百万头生猪屠宰等全产业链项目,种养加全产业链构架基本形成。结合新区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优质饲草基地,为现代养殖业提供饲草料保障,推动农牧互补发展,打造饲草种植、现代化养殖、畜产品精细分割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旅游观光融合发展的“种养加、康养游”全产业链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引领效应全面释放。创新“国有企业 合作社 农户”“国有企业 农户”等发展模式,培育村集体领办合作社25个,省级龙头企业9家,新区龙头企业11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直接及间接带动劳动力就业5万人。在全省创新开展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颁证,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取得新提升

  通过大力开展土地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经营,对新区31万亩农地全域布局、统筹谋划,耕地质量明显提高,依托现代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循环养殖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高标准农田比例达到25%,努力打造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主的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供水能力大幅提高,2020年农业用水量达到0.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显著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7%,基本实现了区域内主要灾害性天气的连续监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基本实现了现代设施条件、先进技术装备水平支撑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科学规划统筹现代农业发展,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养殖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公园总体规划、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12个专项规划。以设施农业为抓手高质量发展现代种植业,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亚高原现代农业基地、特色花卉基地、高原夏菜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上批准创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品质绿色农产品获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草莓无土栽培示范区”入选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牢牢坚守生态底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探索“农业生态化、生态园林化、园林产业化”的生态发展模式,建设山水林田湖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产业化体系,构筑新区城市生态屏障和兰州北部生态屏障。扎实推进农业保险,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力度,草莓、樱桃、番茄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全面推行秸秆回收利用和秸秆还田,全面治理秸秆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3%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截至2020年底,兰州新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8%,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0万亩,其中生态防护林7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经济林1.9万亩、城市园林景观2.1万亩、空闲地复绿7万亩,生态新区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五、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

  截止到2020年底,兰州新区累计脱贫3525户1.4763万人,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59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062元。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农村人口全部吃上自来水。通过就地新建、加固、棚户区改造等措施完成危旧房改造,人人都有安全住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两免一补”和营养餐资助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零辍学”,从2016年起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贫困人口家庭成员全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9.6%,已超过国家95%的健康扶贫标准。结合农村“三变”,将财政资金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注入到新区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1万元提高到5万元以上。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生活服务及个性化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新突破

  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大力推行农村户厕退街进院入屋,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任务9603户,常住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深入开展“垃圾革命”,结合全域无垃圾创建、农村人居环境“14乱”整治等,大力开展清洁村庄“1234”冲刺清零行动,2019年村庄清洁行动被省上评为优秀等次。采取以镇为主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镇属国有公司3家,全面接管辖区农村卫生保洁、农村全域无垃圾、公益性设施管护及农村公路管护工作,实行区域连片治理、全员网格管理,农村区域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覆盖率达到了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持续推进“风貌革命”,以建设全域美丽乡村为目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综合服务建设,实现了25个保留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强力推动保留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风貌改造、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工作,全面实现了保留村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和通村道路、村社巷道硬化、亮化,形成了与新区市政路网一体化交通格局。近年来,新区累计新建改建乡村道路270多公里,铺设村社巷道12万平方米,实施村庄绿化6.9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800多盏,完成风貌改造9900多户近百万平方米。新区各级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71公里,其中县道87.9公里,乡道10.2公里,村道372.9公里。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结合镇村区位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分片区分类型确定污水收集处理方式,有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推进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观。

  七、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

  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全面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快速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新区、各园区全部成立了农业投资公司,全面推动“三变”改革,以新区和园区国有企业为龙头,将农村闲置资源注入国有企业,全部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累计吸收入股资金6665万元,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按不低于6.8%的年利率获取固定分红,每年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88万元,贫困户增加收入265万元。清理整顿“空壳社”267家,支持培育村集体领办合作社25家、组建联合社6家,上联国有龙头企业、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形成“国有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主导产业 合作社 基地”的新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八、科技创新成为新驱动

  在新农业上追求科技化种植,着眼未来产业链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重才聚才、容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全面形成。兰州新区科教城、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的建成,为兰州新区及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样板工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源”。

第二节 发展的环境

  “十四五”时期,兰州新区处在重大政策叠加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兰州新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工作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对黄河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使兰州新区成为国家战略的政策受益区,为落实和实施一大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特别是治沙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新区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我省正处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期,随着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兰州新区畅通现代农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创造了条件。兰州新区作为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所处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新区优质农牧产品加工产业实施国内、国际市场再造,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含金量、增强产业链的坚韧性。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国家明确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兰州新区是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的集成展示、示范推广为主导功能,兼具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休闲康养等一二三产业交叉重组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有利争取到国家和省市更大倾斜性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助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绿色有机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

  四、省上重大机遇叠加期的重要窗口为新区带来极其重要的发展机遇

  省上主抓的“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两新一重”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等重大叠加的机遇,其中有许多都涉及到兰州新区未来的发展需求。新区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与甘肃省提出要聚焦绿色高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部沿黄灌区高效设施农业的基本要求高度契合。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期、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世情国情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外部矛盾更加凸显。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大幅下滑,复苏曲折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我国农产品加工、贸易、价格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的叠加影响不断加深。从内部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竞争力不强,传统农产品不优,特色农产品不精等问题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从新区看,“三农”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经济环境和市场约束趋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任务艰巨

  目前经营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比重偏大。从经营性收入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受国际经济不振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面临着成本增加、增收难度加大、产品竞争力不强,品牌效应不明显的压力。从劳务性收入看,在经济新常态下,短时间内工业需求不足,农民务工时间缩短,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

  二、资源环境约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耕地质量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水资源调蓄能力依然较弱,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不高,农业面源性污染还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迫在眉睫。

  三、科技支撑作用发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任务艰巨

  农业科技机制创新不足,农科教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足,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攻关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尤其是自动化、精准化程度较差。农技推广服务机制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较薄弱,推广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一些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深化农村改革面临新挑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影响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市场分配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尚未建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发展全域现代农业和建设全域美丽乡村,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强化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化紧迫感和责任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开创兰州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新阶段。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决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固强补弱,更加注重培植动能,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全域现代农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形成多村一社区农村发展新模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现代文明乡村。打造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始终把党的领导建立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示范引领。坚持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探索一条具有新区特点的全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牢高质量发展方向,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更加公平、更多福祉、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立足问题导入和目标引入,深化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向“三农”领域倾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效益变革。

  ——坚持贯彻系统观念。坚决服从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依托“稳”“保”新抓手,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住经济基本盘,兜牢民生底线,守好生态红线,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文明整体提升。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农户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中药材、草牧业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空间,实现特色产业富农。

  ——坚持市场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建立各类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现代农业建设机制。

第三节 发展定位与布局

  一、发展定位

  立足兰州新区发展关键,在国土空间批复的8镇范围内,围绕增强内生动力、增添农业发展后劲,聚焦国家赋予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使命,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坚持有序发展、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以培育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放大资源优势、突出区位优势、集成发展优势,谋划“一心引领、三链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结构布局,推动皋兰县与兰州新区融合发展,实现8镇范围内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科学构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到“十四五”末,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全省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的集成展示、示范推广为主导功能,兼具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休闲康养等一二三产业交叉重组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综保区、铁路口岸、国际空港优势,打造甘肃省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一带一路”绿色有机设施农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建设甘肃省乃至西北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和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引领区,全力打造引领辐射西北地区、以设施种养加循环为主导的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区。

  远期到2035年,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全域现代农业这一核心,倾力培育百亿级规模设施农业产业链、百亿级绿色有机畜产品产业链、百亿级多产业融合特色农业(农业 观光 旅游 康养 科普)产业链“三大百亿级产业链”,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全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布局

  “十四五”期间,依据国家和省、市对兰州新区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兰州新区在全省、全市发展中的战略位势,明确发展定位,构筑发展平台,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全面开展黄河及其支流的综合治理,建设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创新黄土低丘缓坡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打造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经验。

  ——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建立健全配套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期间强化新区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当标杆、做示范、树样板”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兰州新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园区配备、政策环境等综合因素加大投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聚力建设农旅文融合发展核心,实现农业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民宿、科教、康养、创业、品牌输出等深度融合,坚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区域品牌溢价的良性发展势头,以期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标杆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

  ——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着力发展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充分集成现代技术,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子。在主攻方向上,坚持“大特色”与“小品种”一起抓,着力提升优势产业集中度。打造以高原夏菜、花卉、瓜果、养殖业及奶产品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着力打造“甘味”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绿色供给。

  ——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以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引领,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探索破解新时代“三农”变“二农”最终到“一农”的有效途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发展范例,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三、空间布局

  根据兰州新区现已托管的3镇和远期托管的上川、石洞、水阜、什川、黑石等5镇的接壤地形及各镇人口、土地、交通、产业特点等要素,整体形成“一环带二核心三基地四片区”的空间结构,注重城市资源对乡村的辐射带动机制,形成轴带动、区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一环带:依托g341、x131以及g109、g312、水秦高速等现状道路形成各镇为环节点的乡村振兴发展主要环带。二核心:兰州新区中川核心,水阜-皋兰副核心。三基地:石洞-什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黑石-上川种养循环产业基地,黑石-水阜城乡融合产业基地。四片区:北部生态治理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区(上川镇15村、黑石镇3村),东部现代农业及都市田园发展区(黑石镇8村、石洞镇11村、水阜镇2村),南部康养休闲及生态旅游发展区(什川镇9村),老城疏解及新区南融城市化发展区(水阜镇7村、石洞镇4村)。

  (一)通过镇村布局规划全域谋划乡村发展,坚持空间布局理念,统筹内部联动发展。加强新区城市核心区与水阜—皋兰新片区之间的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兰州主城区人口疏解、功能外溢、产业转移和全省各类移民搬迁的主承载地,构建兰白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什川镇依托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什川梨园等现有基础条件,打造集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文化区;上川镇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构建新区北部绿色生态发展长廊。

  中川园区重点优化环境和提升品质,重点发展临空经济,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秦川园区重点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集聚水平,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公铁联运物流等产业;西岔园区是核心区承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区域,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产业。

  (二)根据国土空间布局要求,促进特色城镇协调发展。什川、黑石、上川等城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黑石镇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什川镇进一步加大古梨园保护力度,加快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和设施农业,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区。上川镇北部区域建设防护林,打造北部防护林带和绿色生态长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牛羊养殖、药材种植等现代农业。

  (三)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提高农村民生保障,努力把乡村地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宜居城市的后花园,与新区现代化城市相得益彰。统筹推进全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结合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加强村庄发展的分类引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生态格局,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乡村分类发展,将现有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等四种类型,优化村庄布局,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建设引导要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今后五年新区农业农村以最新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八镇为基础,推动兰州新区与皋兰县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人口集聚和承载能力,构建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调共进、居民收入与协调发展并进的体制机制,以“一年全面启动、三年重点突破、五年初步形成乡村振兴新格局”,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城乡融合、工业强县、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主体集中、产业向现代生态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探索在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同步整体先行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率先在全省建成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高。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较快发展速度并重,拓存创增,至2025年农业产值达到65亿元、农业加工业产值达到35亿元,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粮食生产方面: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完成省上下达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任务。

  2.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力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特色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饲草等在规模和品质上有较大发展。

  3.畜牧业生产方面:规划至2025年,出栏生猪和肉羊分别达到200万头和20万只,鲜奶产量达到10万吨,屠宰加工能力达到百万头以上,饲料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

  4.产业化经营方面:规划至2025年,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争取达到5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达到80家。至2025年,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上、效益上和覆盖面上都有较大的提升,拥有农业机械明显增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

  5.产业体系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个百亿级产业链”培育取得进展、形成框架,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持续增长,农文旅融合产业蓬勃发展,有资源、有市场、高效益、可持续和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以“农业生态化、生态园林化、园林产业化”的生态发展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坚持绿色崛起,生态优先。根据新区国土空间整治经验,谋划建设四个片区,分别为上川-黑石片区建设20万亩的北部国家储备林,点状布局生态养殖产业;石洞片区和水阜-新区片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修复,形成中部现代农业发展区;什川片区为南部生态旅游发展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得到根本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新成效。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实现全域无垃圾,绿地保护率大于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之内。

  三、民生福祉达全省领先。“十四五”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平均达到9%,2025年达到2万元,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

  四、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建引领,逐步完善涉农领域立法、执法活动,全面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重点就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继续做好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将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

  五、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坚持把绿色作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美化城乡环境,快速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打造美丽家园、绿色家园、幸福家园。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捷、生产方式绿色、人居环境清洁、农民生活富裕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农村居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美丽乡村随处可见,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健全。

  六、2035年远景展望

  坚决锚定到2035年同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远期展望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农村今后十五年发展:

  1.经济综合实力和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向消亡,实现农业现代化。

  2.以百亿级规模设施农业、百亿级绿色有机畜产品产业、百亿级多产业融合特色农业(农业 观光 旅游 康养 科普)为龙头,形成三个达到百亿规模的绿色农产品产业集群,绿色循环生产方式成为新常态,建成独具新区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3.基本实现乡村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民素质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治安管理安全有序,全面建成法治新区、平安新区,履行兰州新区作为兰州—西宁城市群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支撑作用、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

  4.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完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生态屏障功能继续强化,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主流。

  兰州新区将以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环境宜人、风景独特的城市标识,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更具包容性、更具吸引力的魅力城市。

第三章 聚力构建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体系

  按照“一乡一业”“连乡成片”“跨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通过全面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走项目化、园区化、集群化、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融合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依托全域设施农业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大平台,聚焦设施农业、畜牧业、花卉、中药材、果蔬五大优势产业扩容升级,推动由“小特产”向“大产业”升级,由“散点分布”向“集群发展”转换,由“同质竞争”向“协同共赢”转变,构建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优势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第一节 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优化调整发展空间,以批复的兰州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编制新区-皋兰县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以坚持经济发展为导向,帮助和支持皋兰县整体统筹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在生态整治中盘活土地资源,全面推动现有的闲置低效以及碎片化的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进行专项整治,将“细碎”“枝状”农田和未利用地进行集中整治,将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35万亩。其中,北部生态治理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区,谋划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发展经济林果,构建生态保护屏障,点状布局生态养殖产业,以林护产,以产养林,促进土壤改良,实现林畜循环发展。黑石镇和上川镇主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引进冶金铸造、新型建材等上下游配套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提升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和质量,合理布局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推广农光互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东部现代农业及都市田园发展区,走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特色化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规模设施农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多产业融合的都市农业,打造特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把创业就业和增值收益与农民稳定增收紧密结合,石洞镇优化调整产业功能布局和人文服务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品质形象,打造特色精品城镇。老城疏解及新区南融城市化发展区,承接主城区工业产业、科研院所和人口转移,发展现代服务、商贸物流、品质教育、智慧养老、特色医疗及大型批发市场,打造全省移民搬迁安置承载区,水阜镇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生态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布局建设兰州—新区重要的快件物流节点和城市消费品快速配送中心。南部康养休闲及生态旅游发展区,结合什川古梨园,建设集养生养老、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康养谷”和5a级的“中国梨韵水乡,西部生态旅游胜地”等小城镇,什川镇以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运动产业,建设国家级特色小城镇。

第二节 高效发展设施农业

  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研发与制造,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种植,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设施高效蔬菜、应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工厂化育苗等设施种植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秦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基地等聚焦产业发展模式的新兴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等特色设施农产品,以都市农业为方向,按照“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支持以皋兰县为单位开展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推动新区及皋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向示范区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实施饲草、花卉、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战略培育。规划建设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高效化、智能化、精细化。在石洞、水阜镇依托现有高原夏菜、特色种植基地,由新区国有农业公司与皋兰县国有农业公司合作打造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建设特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促进产学研和休闲都市农业发展。全面推动全域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上川镇和黑石镇北部打造玉米、饲草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黑石镇南部、石洞镇和水阜镇打造瓜菜和饲料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

  引进吸收农业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品种开展示范推广,建成全省日光温室的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设施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集约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技能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创新销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力争到“十四五”末,日光温室、设施大棚达到5000座左右、玻璃温室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保鲜库等冷链设施库容达到10万吨。以玫瑰为主的鲜切花卉年产量达到1亿枝,依托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打造西北花卉集散地;食用菌年产量达到1.5万吨,打造高标准食用菌基地。

第三节 做大做强种养加循环全产业链

  以百亿级“全要素”畜牧业产业集群为目标,统筹推进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将种养加循环畜牧业成为调整新区农业结构的核心抓手,持续扩繁增量和提升生产水平,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结构,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畜牧业。

  坚持种养加生态循环发展,不断延伸并做强产业链条,寻求质的突破,全面建成“规模养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屠宰加工、精细化分割、冷链物流、肉食制品生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大力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一体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建设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体系,形成与新区现代养殖业发展现状和禽畜屠宰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到2025年,实现年出栏200万头生猪、20万只肉羊,存栏2万头奶牛以及10万亩饲草基地,年产10万吨鲜奶,生产加工100万吨饲料、50万吨有机肥、百万头生猪屠宰的优势产业规模。重大动物疫病实现区域内全面控制,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人畜共患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有力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一、建园区,优化结构布局。按照兰州新区总体规划和养殖业总体布局,科学研判养殖园选址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生态种养循环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农投乡村振兴生态种养循环园,黑石、上川镇30万头生猪、万头以上肉牛、奶牛、种植万亩饲草、生产10万吨有机肥总规模的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产业园2个,配套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引进国内大型生猪、家禽、牛羊养殖企业的招商入驻,合理布局生猪、肉羊、奶牛、肉牛、禽类等畜种养殖,确保十四五期间投产达产。针对畜禽屠宰、食品加工短板,综合考虑新区和周边地区畜禽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按照畜禽定点屠宰企业设置条件和标准,统筹规划屠宰行业布局,谋划引进牛羊、禽类屠宰线及畜禽肉类食品加工项目,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二、强链条,推动产业闭环。重点支持饲草种植及饲料生产、肉食品加工、精细化分割、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冷链物流、品牌营销。对标国内大型龙头食品加工企业,引进建设牛羊屠宰及畜禽肉类食品加工项目,加快促进百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投产,尽快启动建设新希望百万头屠宰项目;完善饲料生产和有机肥生产配套,大北农、海大、新希望等饲料厂稳定生产经营,安佑等新引进饲料企业加快建设投产;完善仓储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大型屠宰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智能化冷库及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饲草种植面积达10万亩、饲料生产规模100万吨、有机肥50万吨、生猪屠宰百万头规模。

  三、增效益,加速实现达产。紧盯新希望、天兆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时间节点,做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企业建设最迫切的用水、用电、道路以及建设用地指标等难题,按照各企业签订的招商引资合同,如期实现投产达产,对接启动天兆二期育肥猪养殖及屠宰项目。对引进投资的大型养殖项目,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并与养殖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产。

  四、抓防疫,保障养殖安全。以保障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管理,推动形成与新区养殖结构、区域布局、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防疫体系、机构队伍和保障机制,到2025年动物疫病稳定控制,防疫体系健全完善,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监管能力大幅提高,保障措施更加有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点环节实现“互联网 ”监管。积极探索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将防疫区域和任务精准量化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积极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力争2025年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实行“先打后补”。鼓励支持大型养殖企业建设动物疫病净化场和非洲猪瘟无疫小区。

  五、强监督,严格全程管控。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对动物饲养、流通、屠宰、加工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对动物防疫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踪溯源,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规范产地检疫,做到程序化操作,确保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率达100%。加强对运输动物及其产品车辆的监督检查,强化运输车辆管理,实现gps定位跟踪,实时掌握运输车辆动态,防止病死畜禽转运和动物疫病传播,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调运行为。对屠宰企业足额派驻官方兽医,严格查验进厂动物的检疫证明、标志和来源,实行同步检疫,对病害动物或产品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屠宰动物受检率、畜禽标识回收率、出证率及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体系,提升应急能力。加强新区、园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建设,督促各园区组建由园区、乡镇、村三级组成的应急队伍。根据辖区畜禽饲养量,科学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物资储备标准,按照集中管理、平时服务、灾时应急、节约高效的原则,为应急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和安全防护装备以及消毒药品等应急储备物资,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根据疫情形势,及时修订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演练不少于1次,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科学规范处置。

第四节 着力推进特色花卉产业发展

  着力推进新区现代花卉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花卉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着力提升花卉质量效益,促使新区花卉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市场流通体系更加健全,初步构成花文化体系,实现花卉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区域化、服务专业化。

  坚持适度规模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努力转变花卉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合理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集聚,结合城市群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带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和巩固高效花卉产业带、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提高产品附加值。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依靠“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市场,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花卉,开拓新兴市场,依托一带一路,面向中西亚,做好花卉拍卖中心,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十四五”期间,形成50万㎡设施花卉产业基地,推动花卉产业在新区实现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着力打造集花卉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展销、观赏、旅游为一体的西北花卉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形成鲜切花市场“西南看云南、西北看兰州新区”的格局。

第五节 创新打造优质中药材产业链条

  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优质中药材产业,依托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川园区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中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发当归、党参、黄(红)芪、黄芩、大黄等大宗道地药材的中间提取物(中间体)和配方颗粒及保健食品、功能性日用品,开发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大力发展药菜两用蔬菜加工产业,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中药材仓储和电子商务,打造中药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协同的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和质量控制(检验)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完善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稳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和规模。以新型药农和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撑为引擎,进一步做强中药材育苗,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特色农业的亮点产业,让中药材成为增长快、效益好、农民得实惠的重要富民生态产业。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区中药材育苗、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

第六节 积极提升特色林果业

  推进设施化林果业,重点推广应用防雹网棚、钢架大棚、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提升林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资源优势,顺应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加大优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在什川镇结合“生态古镇、梨韵水乡”旅游品牌效应,有机融合休闲、旅游、文创等梨文化创意元素建设农业示范园,打造什川片区软儿梨、白凤桃种植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特色林果绿色标准化生产;积极引进林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划建设果蔬保鲜库、专业批发市场和果品精深加工项目,发展壮大经纪人和专业销售队伍,建立稳定可靠的市场销售网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提高特色林果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力争“十四五”期间,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

第四章 着力打造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

  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培育发展农业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增长,打造资源节约、绿色生态、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市场份额大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加工链提质升级

  依托新区已形成的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畜禽良种、生猪屠宰、动物疫苗为主的种养加生态循环全产业链优势,充分利用水阜-石洞片区区位优势和交通物流,在水阜镇东北部建设20平方公里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及食品工业研发中心,围绕蔬菜、畜禽、花卉、林果、储藏保鲜五大领域,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肉食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国内知名品牌,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着力提高养殖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规模化饲草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粪肥无害化处理—开展有机肥加工—发展现代农业”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支持企业建设绿色原料保障基地,推广应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技术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生产工艺,缩短工艺流程、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能耗,提高蔬菜尾菜、林果皮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围绕段家川、中川赖家坡、西岔大斜沟、中川平岘沟生态循环养殖园和窝窝井林草基地等项目,建成10万亩饲草基地,充分挖掘饲草料资源潜力,打造优质饲草种植及加工基地,扶持开展饲草种植和青贮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建设。推动农牧互补发展,打造饲草种植、现代化养殖、生猪屠宰加工、畜产品精细分割、粪污资源化利用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加快推动“调猪”向“调肉”转变,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全省养殖业发展新标杆。

第二节 率先实施智慧农业创建工程

  依托兰州新区智慧农业体系建设项目着力培育智慧农业率先发展,加快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经营网络化和服务在线化,全面提升农业智慧化水平。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加大项目、资金、资源整合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通过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建设。到2025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优势产业深入融合,数据互联互通、生产服务高效便捷的智慧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智慧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第三节 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示范作用

  加快现代科技支撑力强、优势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现代要素集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以农业产业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助推农业经济加快转型。按照产业集群、龙头集中、资源集约、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的原则,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大而优”的区域公用品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创建“小而美”的产品品牌;加强自主创新、强链补链、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建设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的集成展示、示范推广为主导功能,兼具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休闲康养等一二三产业交叉重组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综保区、铁路口岸、国际空港优势,打造甘肃省农业农村对外开放试验区、“一带一路”绿色有机设施农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建设甘肃省乃至西北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和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引领区,力争发展成为引领西北地区、以设施种养循环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四节 持续创新订单农业

  瞄准消费市场多元化、分层化发展需求,尽量满足不同客户群即时订货,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效益。紧盯短板弱项,创新订单农业新模式,以冷链物流、生鲜电商、区块链等扩充订单送达新路径,以连锁店、专销区、专卖店构筑订单新载体,以区域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产销集散市场交流订单为精准信息,以智慧农业信息平台为沟通媒介,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订单业务量。引进大型合作企业,聘请专家全程技术指导,超前谋划发展订单农业产销对接新模式。

第五节 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品牌

  充分挖掘和保护新区境内历史名优农产品资源,落实乡村品牌建设,鼓励注册商标,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地方名片”。支持合作社申请认证“三品一标”,突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产业优势。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销售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设立电子商务部,通过建立网站或利用已有电商交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双向流通机制,提高合作社销售服务能力。培育高品质绿色“兰州新区”或“甘味”字头的农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品牌发展机制,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品牌认证、监管、保护等各环节规范与管理,提升品牌公信力;构建品牌保护体系,全面加强品牌监管,强化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保护;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惩处力度,构建品牌危机处理应急机制,推进品种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完善品牌诚信体系,将品牌信誉纳入国家诚信体系。探索建立品牌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一批农业品牌建设中介服务组织和服务平台,提供农业品牌设计、营销、咨询等专业服务。依托兰洽会等平台,不断扩大兰州新区农业影响力。

第六节 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以确保粮食耕种面积稳定、耕地质量提高为前置条件,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确保“十四五”期间完成省上下达粮食播种面积种植任务。

  按照“围绕市场调整结构,顺应需求组织生产,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思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增强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加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着力打造有地域特色、有广泛影响、有文化内涵、有市场需求的优质大宗农产品、特色健康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产品和优势出口农产品四大类品牌产品。

  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重点对新区保留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系统改造,采用以“微喷雾喷 智能控制 统一运营”等为主的多种信息化高效节水生态灌溉模式,打造现代化灌区样板。对新托管乡镇基本农田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区域,争取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智能化控制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粮、棉油、肉等收储调控能力,力争“十四五”期间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

第七节 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实施特色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品类。充分发挥新区区位、产业和特色农业优势,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海上战略支点等建设,推动农业产能、技术、物资装备、基础设施等方面互联互通,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发挥综合保税区及空港优势,推动新区优势果品、蔬菜出口,促进互惠互利国际农产品贸易。

  充分发挥“座中四联”区位优势,深化与中东部地区及周边省份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及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建设中西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旅游、农村服务业集散基地,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第五章 切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培育农业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创设各级各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验示范样板和典型,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快构建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小镇。打造高水平、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显著的特色小镇,提升小城镇产业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综合能力。利用丰富的水、光、风资源,依托黑石工业园区,谋划光电产业,在黑石北部筹建风电和光伏产业,建设上川抽水蓄能工程,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提升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和质量。在水阜镇大力发展商务物流、生态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布局建设兰州—新区重要的快件物流节点和城市快速消费品配送中心。石洞、什川镇围绕都市休闲服务,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运动产业。在上川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布局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

  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为依托,加快推进亚高原现代农业基地、花卉特色农业基地、高原夏菜现代农业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营、农业公司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 农业、共享农业和农业生产托管等新模式应用,横向联合扩大服务规模,纵向联合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全省智慧农业试验区。瞄准消费市场多元化发展需求,依托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广应用订单农业新模式,做强做优果品、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农业品牌,引领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探索“园区联动镇村发展”模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资本要素入股园区,依托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农业公园、段家川生态种养循环养殖园等园区,建设一批类型多样、功能先进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各类支持政策优先向先行区倾斜,切实提升要素集聚、功能服务和产业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生养老、民间工艺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改善基础服务设施,特别是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农民参与机制,引导农民参与休闲农业建设。积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加快培育农工商产业联盟。坚持形态、业态、生态融合,农业、文化、旅游联动,坚持集聚发展和融合互动,打造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整合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和贸易、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支持建设“农业 ”“科技 ”“互联网 ”“文旅 ”等新业态项目。支持开发生态农庄、休闲农庄、农家乐、特色民宿、自驾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业态,依托皋兰县特色农产品和餐饮服务,在什川、石洞、水阜等镇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太平鼓、秦腔、曲子戏、灯火表演及什川镇古梨园、石洞寺、灵峰寺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5条“新区—皋兰—市区”循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第三节 促进城乡人口人才自由流动

  坚持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原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探索实行全域居民管理模式,推行一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激励机制,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促进城乡人才人口资源双向自由流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支持力度,实行财政支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三挂钩”。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依托新区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两后生”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支持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镇稳定就业和落户生活能力。

  坚持“公共资源跟着人口走”,鼓励引导公共资源向新区落户人口集中地区倾斜。积极承接全省易地安置和生态移民,高水平、高质量建设配套齐全的移民安置点,加快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移民入区各项政策,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工作,将新区打造成全省各类移民搬迁安置主要承载地。

第四节 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体系建设

  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产业联盟;以构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冷链物流市场为主体,推动农业与商贸营销领域融合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规模化种植基地,与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深度融合,以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物流冷链化的全产业链为方向,在水阜镇东北部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国家级食品工业研发中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设施种养循环产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为途径,吸引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资本力量入驻,推进优质资源、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联动发展。以推进优势种养产业与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统筹衔接、紧密联结为重点,引导冷链仓储、农副智能车间、中央厨房、肉类精深、农产品跨境电商等加工企业建设粮油加工区、果蔬加工区、畜禽加工区、仓储物流区、商贸服务区,实现“生产”与“市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有效联结。

  重点支持发展果菜、生鲜肉加工、冷链物流、产地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创建、产业主题文化馆建设。通过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打造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健全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田头市场)建设,促进产地初加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通过兰州新区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秦东农投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覆盖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促进物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实现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引导各类农产品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广泛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重点工程积极性,激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农业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扩大国民经济循环格局和体系,畅通城乡联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 创新发展全域现代农业

  充分发挥创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及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第一节 倾力打造全域现代农业

  集中精力开展规模化种植,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由新区国有企业将土地统一流转,统一谋划项目、经营,引进知名农业市场主体、科研机构,大力推行以“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为一体的现代经营模式,采取科技手段和生物技术,以绿色、品牌、优质产品为载体,以设施蔬菜、特色花卉和优质瓜果为核心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积极推广零化肥、零农药和采用无土有机栽培技术生产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对撂荒地进行复垦、整治,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完善建设规划,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化高标准农田,加强灌区续建配套设施与现代化改造,提高农田防汛抗旱能力。

  开展以玫瑰为主的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良种生产保障能力。引进自动化播种生产线,配套建设智能化连栋温室、育苗日光温室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实现种苗繁育工厂化、栽培品种导向化,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满足新区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生产的种苗需用量,使蔬菜、花卉生产种苗供应统一化、标准化、产业化。

第二节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扶持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完善农业多种价值实现机制,充分挖掘现代农业促进增收潜力。围绕人、地、资金、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五类要素,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建立“龙头企业 村集体经济组织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新区农投集团等国有公司积极参与皋兰县乡村振兴,通过项目实施带动皋兰县农业农村发展。支持皋兰县借鉴新区国有公司模式,组建成立县级国有农业公司2个,各镇组建1个国有农业公司。鼓励5个镇53个村成立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争取到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村集体经济强村标准。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抢抓机遇、积极对接,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皋兰县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五有(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办人、有产业基地、有财务人员、有销售渠道、有带动能力)要求,进一步加大示范社创建力度,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经营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带动面积广、社会声誉好的示范性合作社。

  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资金、劳务、技术、产品等要素入股合作社,让分散的人、地、钱集中起来,由合作社折股量化后给社员配股,年底按照比例进行分红。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建立股份、订单、服务、劳务、租赁等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争取与龙头企业、国有农投公司签订长期订单,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到一起,实现农户稳定增收。

  “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提升五年行动计划,计划培育一批经营机制灵活、发展运行规范、利益联结紧密、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适应市场需求、抵御外部风险、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重点围绕蔬、花、草、猪、牛、羊6大种植养殖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乡村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村集体领办农民合作社。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鼓励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优化乡镇农村服务网点功能。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力争实现特色产业保险全覆盖。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组织实施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行动,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甘肃省乃至西北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交易平台,支持创新种质上市公开交易、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主体。鼓励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研究院等专业农业科研机构支撑项目建设、运营及设施农业推广为契机,开展设施农业装备标准化设计、制造、安装和新型材料研发,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造和运行中的节能及新能源应用、设施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及专用品种培育、设施种养业中的环境控制技术、设施种养业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方向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设施,提高设施的采光、吸热、保温性能;不断提升改善小气候设施的精确控制技术与优化技术。瞄准现代农业前沿技术,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新型技术,加大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及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组建产业园农业科技研发联盟,构建科技集成创新平台,不断完善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孵化体系。跟踪国内外高科技农业发展前沿,解决制约设施种养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采用引进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的技术路径,培育研发一系列可以在产业园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新品种(系)、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第四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加快乡镇农业机械化进程,兴建一批多功能农机示范园区。根据新区发展重点及区域种养结构特点,紧紧围绕饲草、马铃薯、高原夏菜等主要作物及设施农业,规划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布局,在新区适合饲草、马铃薯、高原夏菜等作物种植的乡镇,建成具有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功能、农机标准化作业功能、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功能“三位一体”的示范园区;以国有农业公司为依托,开展农业机械综合服务,重点推进粮食、饲草、马铃薯、高原夏菜机械化生产,以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到“十四五”末,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种收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0%以上,农机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和投入效益明显提高;以粮食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农机化执法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第五节 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

  统筹建设新区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设施,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信息人才等有效整合,构建贯穿产业链条、优势融合互补、管理科学高效的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在畜禽养殖、质量安全追溯、农机作业等领域,加快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模式推广。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综合型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涉农业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鲜活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加快生产环节、产品流通、科技推广、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数据共享。

  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种植类型、种植面积、土壤墻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实现重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和数字化防控。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发展智能“车间农业”,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

  加快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数字奶业云平台,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精准监测畜禽养殖投入品和产岀品数量,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加快应用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加强动物疫病精准诊断、预警、防控。推进养殖场(屠宰、饲料、兽药企业等)数据直联直报,构建“一场(企)一码、一畜(禽)一标”动态数据库,实现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

  建设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开展面向“三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启动“互联网 ”智慧农村信息服务行动计划,构建农村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

第六节 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统筹规划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进建立气象服务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农业气象观测、气象信息发布等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进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品、农业设施全覆盖。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加强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监管,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残留低毒农药和有机肥,建立有害生物检测预警体系,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施用、农业节水灌溉等措施,综合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确保化肥、农药“零增长”。

  健全动物防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制度,明确养殖者防疫主体责任,逐步提高生产经营场所生物安全水平;强化检疫监管措施,提高活畜禽市场准入健康标准,提升检疫监管质量水平,降低动物及其产品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

第七章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围绕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牢产业振兴基础,抓住人才振兴关键,铸牢文化振兴灵魂,优化生态振兴支撑,加强组织振兴保障,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引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项目资金安排、扶持政策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干部队伍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增收致富

  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分类帮扶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接续推进落实脱贫攻坚期内自主发展产业、配资入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等产业项目及扶贫金融政策,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围绕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等重点工作,以就业扶贫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不断缩小农村低收入群体同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保持现有的各方面投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要持续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做好制度保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提前采取措施给予有效帮扶。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节 接续推进产业扶贫,助力产业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快构建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小镇。打造高水平、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显著的特色小镇,提升小城镇产业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综合能力。大力推进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营、农业公司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创新,实施“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 农业、共享农业和农业生产托管等新模式应用,横向联合扩大服务规模,纵向联合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全省智慧农业试验区。瞄准消费市场多元化发展需求,依托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广应用订单农业新模式,做强做优果品、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农业品牌,引领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助推乡村振兴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点带面,串点成轴形成全域乡村统筹发展格局,构建“生态共建、空间衔接、设施共享、产业共融”的山水城乡生态空间,形成“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美丽宜居乡村。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稳妥推进“村改居”工程,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手抓,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加快建设与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相适应的生态产业居住区。坚持农村特点、文化传承和农民意愿相结合,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彰显乡土气息,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抓实规划引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改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乡镇和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提升为重点,坚持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全面清洁,一手抓标准引领、一手抓特色打造,整体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配套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农村污染防治、源头治理和生态功能修复,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按照省定示范村标准,抓好示范创建,按照填平补齐、完善功能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在统筹推进村内道路、供水保障、能源供应、住房、卫生厕所、垃圾污水治理、广播电视、邮政快递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统筹提升教育、医疗、养老、金融、通信、物流等公共服务建设上下功夫,到“十四五”末,保留村实现乡村建设示范村达到85%以上。

  支持皋兰县加快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利用向规模化集中,将行政村按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布局分类编制规划,采取“上楼”“平移”等差别化方式,开展农房“升级换代”工程,在水石片区、黑石、上川、什川分别建设现代化农民小区。以各镇镇政府驻地村和产业园区为中心,共打造5个集中居住生活区,乡村振兴重点村实现配置公共卫生厕所、垃圾收运系统、污水管网全覆盖。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综合治理。开展水阜镇燕儿坪村等4个村、什川镇打磨沟村等5个村退耕还林项目。

  依据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采取“规范管理、盘活利用、承接安置、入市改革”等差异化措施,探索农民户有所居的多种保障方式:一是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探索增量减量动态平衡的政策措施;二是通过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新型城镇化项目和村庄土地综合整治等多种方式,探索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在城乡交界和区位优势特别明显的村庄,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采取灵活经营方式发展农家乐、民宿、共享农庄等新业态;四是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探索通过规划建设农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等方式,保障农民多样性、季节性住房需求;五是结合承接省内灾后移民安置工作,探索跨区域安置宅基地的路径和机制;六是大胆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第四节 确立人才引领地位,赋能乡村振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群众文明、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率先探索在新区建立全省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聘请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和祖籍本土的社会公众人物共同组成“人才智库”,实施“雁归工程”,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及经商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兴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合伙人”制度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入乡创业,鼓励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社保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评先选优、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适当向乡村倾斜。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向1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科技特派员,每年帮助皋兰县培训乡村振兴紧缺人才1000人。

  推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把现有农村各类人才稳定好、利用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推行“零门槛”落户,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全面放开新区落户限制,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产业带动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定期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做好岗位推荐工作,建立“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的培训模式和由新区国有企业承担培训任务的机制,并探索建立农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认定机制。

第五节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振兴

  大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绿色制造、绿色生产,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以建设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目标,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将区域陇丘缓坡整治为高标准生态、农业用地,实施垄丘缓坡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治理,开展植树造林,逐步具备绿化生态效益和生态缓冲功能,到2025年“穿透式”连片生态修复、造林绿化35万亩。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着力构筑北部生态屏障,通过“种养循环”方式,在北部形成可持续的区域生态系统。在水阜镇谋划实施城市公园项目,为居民增加更多休闲、游憩、娱乐等场所。打造引大入秦干渠、碱沟、水阜河、蔡家河等五条生态廊道,对景中高速、中兰客专、中通道、g341线等交通干道、等级公路和乡村道路周边进行绿化,逐步形成区域绿化网络和骨架。

  着力发展循环产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治理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增加乡村振兴绿色底色。持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技术攻关,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污水治理模式。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创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制机制。鼓励支持畜禽粪污、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推广符合生态化要求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和养殖模式。抓好绿色村镇建设,推进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完善乡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和公益性共管共享岗位动态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到“十四五”末,全面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70%以上,污水治理率达到30%以上。

第六节 繁荣兴盛乡村文化,铸魂文化振兴

  打造特色文化村落、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共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新农村。推行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注重房屋设计,注意保留乡村风貌,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提升精品村组、生态农庄、农村建筑。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彰显乡村土气、老气、生气、朝气,从而达到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乡村,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乡情教育特色艺术村镇,形成乡村旅游品牌吸引物,依托现有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提高建设标准、推进经营开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上打造向连线成片整区域打造转变,鼓励集中连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持续深化兰州新区农村基层思想道德宣讲活动,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宣讲方式、方法和载体,深入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注重示范典型,做好兰州新区“五项十佳”评选、新区好人、新乡贤推选等工作,适时推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新时代农民先进模范人物。持续做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结合各行政村实际,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机制,发挥好村红黑榜作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以挖掘农耕文化、农业生态景观价值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引导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科技信息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旅游村镇和休闲农庄,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需求。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发展皋兰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红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古村古道文化、宗教寺庙文化为主线,全面统筹皋兰县历史文化遗存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积极打造皋榆工委纪念馆教育基地、什川古梨园民俗基地、太平鼓传承基地,盘活太平鼓、古梨树等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1个,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1个。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建共享机制,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创新农村文化管理模式,培育社会文化组织,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多样化、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帮助各镇配置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各1处,增设新区图书馆分馆,实现新区和皋兰县图书馆资源共享。组织新区各类文化团体与皋兰县民间艺术、农村广场舞队、民间艺人加强文化交流,每年围绕传统节日和重大节会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到2025年,县、镇两级至少形成1个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七个一”达标。

第七节 巩固党的农村执政基础,推动组织振兴

  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各司其职、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逐级抓实党建主体责任落实,深化拓展“党组织 ”模式,不断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组织群众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一肩挑”和换届工作,为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扶持,积极吸纳回乡创业大学生参与两委工作。注重从基层选拔培养干部,把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选进党委和政府班子,选好用好管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

  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参事议事制度。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群防群治力量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深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管理工作。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深化村级民主协商,推进农村协商示范点建设。

  全面推行移风易俗,突出党员干部带头引领示范,健全和完善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加强纪律约束。推动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新乡贤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措施,防止铺张浪费,抵制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着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逐步完善涉农领域立法、执法活动。重点就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引领、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基层执法工作,加强执法监督,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全面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宪法进万家”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和案例指导力度。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

  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乡村法律顾问工作,加大开展法治讲座频次,探索开展“菜单式”普法。继续做好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将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

  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强乡村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民调解员法律政策、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八章 统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探索全域统筹推进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新机制和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具有新区特色的新路径。提高乡村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养老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有效衔接。强化乡村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统筹城镇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优化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对兰州新区现已托管的3镇和远期托管的上川、石洞、水阜、什川、黑石等5镇整体构筑“一环带二核心三基地四片区”的格局,注重城市资源对乡村的辐射带动机制,形成轴带动、区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城市农村要一体规划,一二三产要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主体集中、产业向现代产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健全落户制度、增加学位供给、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城乡融合、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方面先行先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逐步顺畅,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全面推进城市产业向农村拓展、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以及乡村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形成城市和镇有机融合的新型城市化空间体系;通过优势产业平台建设与拓展、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城乡产业链的延伸对接和新兴产业业态的滋生,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节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水平,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统筹布局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在管理、养护、运营上下功夫,打造“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的农村基础设施“四好”管理体系。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保障供电安全。完善乡村公共照明设施,逐步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和节能路灯。加快推进农村传统餐食设施改造工程,加快电炊具、燃气灶进农村进程,促进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强化农村地区天然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清洁能源入农村,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用能向综合性、多元化清洁能源转变。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动乡村4g光纤入村、宽带入户深化工程,推进5g在农村的创新应用,着力发挥数字信息技术在农村释放的普惠效应和溢出效应,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规划、建设和联网应用,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依托“三纵两横”城际公交走廊(“三纵”为水秦路、中通道、西快速,“两横”为纬一路-环城东路、纬一路-西绕城快速路),打造新区与上川、黑石、水阜等重要乡镇畅通内外、沟通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农村公路网,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全面提升农村交通运输和农村公路整体服务水平。

  着力化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覆盖全民、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权益平等化。建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覆盖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共享“互联网 教育”优质资源,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能力、师生信息素养以及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夯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确保各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集中居住区配置养老院、养护院工程,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疫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兰州新区和皋兰县建立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保事项“一网通办”,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规范执行统一的社保费率标准。到2025年,镇村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5%。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体系

  鼓励和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提升乡村宜居宜业品质。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面专项行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特殊困难群体参保率达到100%,确保城乡居民应保尽保。深入推进医保尊龙网平台的支付方式改革,推行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完善基本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基本医保 大病保险 医疗救助”,缓解城乡居民因病致贫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标准。深入推进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城市公办养老机构与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立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各镇规划建设1处养老院和1处养护院,行政村全部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第四节 弘扬乡风文明新气象

  持续深化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为核心的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建设,引导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规范壮大村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婚丧嫁娶革新”“树立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等行动,形成孝敬老人、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传承优秀家风家训,深度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倡导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文关爱优良风气。大力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创评活动,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多渠道推送公益广告和微视频,让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载体地进入农村公众视野,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尊良俗、去低俗、禁恶俗,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优秀剧目下基层、“喜迎新春”文艺汇演等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绿书签行动”“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等实践活动。围绕“六大文明行动”,在乡村常态化开展文明新风宣传,大力倡导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等行为。广泛组织开展“五星文明户”“绿色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耕读传家、孝亲敬老、邻里守望、守土敬业的传统美德,努力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为确保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的实现,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作用,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宣传引导,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党组织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发展协调机制,明确推进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放管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二节 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支持

  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本规划的组织实施,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储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用地、税收、信贷到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产地、产品认证,良种及苗木补贴、合作社和协会补贴,品牌打造、科技培训及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产业经营激励机制,为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振兴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建立财政投入机制,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鼓励利用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全力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建立多元融资机制,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形成“政府 企业 农民”的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商业性保险,降低农业发展风险,保障新区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节 健全考核体系

  各级部门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抓紧制定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或实施方案,落实规划任务,细化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的任务分工,强化政策配套,协同推进规划实施。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强化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与管理,健全“三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及监测统计制度,严格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考核部门要加强对规划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要建立规划动态修订机制,适时开展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附件: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表

  相关文件: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pdf

兰州新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区头条
返 回
顶 部

尊龙网平台的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陇icp备17002353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