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尊龙网平台

 2021/12/16/ 15:01 来源: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新区各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各单位,新区各国有集团公司,省 属驻区各单位:

  《兰州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2021年兰州新区第42次管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1年12月16日     

兰州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前 言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2012年8月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十四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新时期对兰州新区水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紧紧围绕《兰州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认真总结全区“十三五”水利发展改革成就,综合研判水利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十四五”期间兰州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定不移的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指引,按照“上蓄、中滞、下排”和蓄泄兼顾的思路,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补齐水利发展短板,提升行业支撑能力,重点结合新区现代农业发展及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谋划项目,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大目标。

  按照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兰州新区水务部门委托兰州大学编制了《兰州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原国务院批复涉及的5个镇(秦川、中川、西岔、上川、水阜),以及与“区县合一”密切相关的皋兰县黑石镇、石洞镇、什川镇3镇。规划总面积2845km2,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基本情况………………………………………………………………………………………………- 1 -

  一、自然概况……………………………………………………………………………………………………………- 1 -

  二、经济社会概况………………………………………………………………………………………………………- 12 -

  第二章 水资源及水利发展现状………………………………………………………………………………- 13 -

  一、水资源条件…………………………………………………………………………………………………………- 13 -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5 -

  第三章 “十三五”水利发展改革主要成就…………………………………………………………………- 20 -

  一、水利服务保障能力…………………………………………………………………………………………………- 21 -

  二、民生水利建设………………………………………………………………………………………………………- 22 -

  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22 -

  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23 -

  五、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治理………………………………………………………………………………………- 23 -

  六、水利项目建设管理…………………………………………………………………………………………………- 24 -

  七、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24 -

  八、依法管水治水进程…………………………………………………………………………………………………- 25 -

  第四章 “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27 -

  一、存在的问题…………………………………………………………………………………………………………- 27 -

  二、面临形势……………………………………………………………………………………………………………- 30 -

  第五章 “十四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32 -

  一、总体思路……………………………………………………………………………………………………………- 32 -

  二、主要内容……………………………………………………………………………………………………………- 33 -

  三、规划布局……………………………………………………………………………………………………………- 36 -

  第六章 需水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37 -

  一、需水预测原则………………………………………………………………………………………………………- 37 -

  二、“十四五”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38 -

  三、需水预测……………………………………………………………………………………………………………- 39 -

  四、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43 -

  第七章 “十四五”水利发展改革主要任务…………………………………………………………………- 45 -

  一、水资源保障规划……………………………………………………………………………………………………- 45 -

  二、供水安全保障规划…………………………………………………………………………………………………- 47 -

  三、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规划……………………………………………………………………………………………- 49 -

  四、节水规划……………………………………………………………………………………………………………- 50 -

  五、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54 -

  六、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56 -

  第八章 涉水重点专项规划任务………………………………………………………………………………- 59 -

  一、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59 -

  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61 -

  三、智慧水务建设………………………………………………………………………………………………………- 65 -

  第九章 重点工程与投资估算…………………………………………………………………………………- 68 -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73 -

  第十一章 实施计划与实施效果分析…………………………………………………………………………- 75 -

  一、实施计划……………………………………………………………………………………………………………- 75 -

  二、实施效果分析………………………………………………………………………………………………………- 75 -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77 -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评估……………………………………………………………………………………- 77 -

  二、积极统筹谋划,深化前期工作……………………………………………………………………………………- 77 -

  三、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77 -

  四、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参与……………………………………………………………………………………- 77 -

  附件: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永登县皋兰县兰州新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兰政办发[2016]109号)

  附图1:兰州新区国土空间用地现状图

  附图2:兰州新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2021-2035)

  附图3:兰州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核心区雨水、防洪规划图(2021-2035)

  附图4:兰州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布置图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北部,地处秦王川盆地,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也是祁连山脉东延之余脉插入陇西盆地的交错地带,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地貌,平川、梁峁、沟壑及河谷地貌发育。距兰州市中心城区约70km,距永登县城约53km,距白银市区约79km,处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兰州市至中川机场有高速公路相通,机场向西至龙泉镇有公路与312国道和陇海铁路衔接,省道201横贯兰州新区(见图1-1)。

  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规划面积1744km2,涉及永登县和皋兰县,包括中川镇、秦川镇、上川镇、树屏镇、西岔镇和水阜镇6个乡镇,73个行政村。本次规划按兰州市行政区划调整预案,与《兰州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一致,规划范围2845km2,包括原国务院批复涉及的5个乡镇(已托管3镇(秦川、中川、西岔)、正在按程序推动托管的上川、水阜2镇),以及与“区县合一”密切相关的皋兰县黑石镇、石洞镇、什川镇3镇(见图1-2和附图1)。

图1-1  兰州新区区位示意图

图1-2  兰州新区规划范围分布

  (二)地质构造

  秦王川盆地属永登~河口凹陷中次一级地质构造,中川隐伏基底隆起带中近南北向的断陷盆地,形成于中更新世(q2)末期,盆地东西两侧丘陵前缘均发育有向盆地逆冲断层。盆地东侧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70°~80°,总长度36km,是一条中更新世末期活动断层。盆地西侧断层由三段不连续断层组成,南北向延伸37km。北段北起庙湾,南至陈家井,长度11.5km,走向北西6°,倾向西南,倾角70°~80°;中段北起陈家井,南至陈家河,由三条近于平行的断层段组成,长度14km,走向北西10°,倾向南西,倾角70°~80°;南段北起马家山,南至哈家咀北,长度14.5km,这组断层形成于上更新世早期。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兰州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三)地形地貌

  兰州新区地处秦王川盆地,秦王川盆地属黄土梁峁盆地地貌,北部为低山区,东、西、南三面为低缓黄土丘陵,盆地内主要为冲洪积平原,其间有近南北向垄岗状残台和残丘分布(见图1-3)。

图1-3 兰州新区地貌图

  盆地平原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坡度10~50‰,东西向地形平坦,切割甚微。盆地东西两侧发育有两条古河道,中川机场及其周围地域位于盆地西侧的古河道区域,其底部大部分为第三系咸水河组砂砾岩或泥岩,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和粉土。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在盆地内分布厚度不均,东西两侧古河道中最厚达40~60m,其它地段一般小于30m,盆地北部和南部垄岗状残台和残丘地段分布厚度仅十余米。

  (四)气候特征

  兰州新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常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温差大,多风沙,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12月~翌年2月为全年最冷季节,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夏、秋季节因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带来大量水汽,空气湿度增大,降雨量增多,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0%以上。

  据中川气象站统计资料发现:兰州新区多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降水量290mm,降雨主要集中分布在7-9月,年均蒸发量1880mm,年日照数2600h,无霜期约在15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1.46m,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m/s(见表1-1)。总特征是气候干燥,降水少,日照多,温差大,光能潜力大,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

  (五)土壤与植被

  兰州新区土壤主要为大厚度的湿陷性黄土。黄土湿陷性与浸水有关,浸水后产生强烈下陷的变形危害,湿陷性与季节、温度无关,这是原生黄土特性。兰州地区黄土地层层序齐全,是世界上黄土沉积厚度最大的马兰黄土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张晓东等人研究了马兰黄土的相关物理性质。马兰黄土颜色为浅黄色,质地均一,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崩解。根据已有成果发现其重度为11.78±0.82kn/m3,天然含水率4.952%±0.192%,液限平均值为28.48%±2.18%,塑限平均值为18.2%±2.74%,内聚力23.2kpa,内摩擦角25.1°±3.45°,密度2.108±0.082g/cm3,孔隙率52.52%±1.58%,湿陷系数δs=0.016~0.065,自重湿陷系数δzs=0.015~0.132,具有(t-v级)严重-很严重自重湿陷。

  从地质特征看,兰州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以粉粒为主,具有欠压密、高孔隙、富含可溶性盐以及垂直节理发育等特征。土层厚度大,土层间多处夹有狭长的粉细砂。土地平整为减少运距,通常采用高挖低填的方式,就近范围取土,在地表上形成平缓区。

  秦王川盆地成土以黄土母质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内主要包括灰钙土、淡灰钙土、盐化灰钙土、黄绵土和红粘土等亚类。灰钙土和淡化灰钙土均为地带性土壤,是发育在深厚黄土母质上暖温带荒漠草原区的弱淋溶干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2.5%;本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7倍,为盐分向上迁移并聚集地表创造了条件,在北部发育成盐化灰钙土亚类;在新区南部分布有小面积的黄绵土和红粘土,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北部土壤质地较轻,南部粘重,多为粉质粘土及粘土(见图1-4)。

  自然植被类型以人工林地和荒漠草原、干旱草原为主,人工林主要分布于中川机场西部,尤其黄河河谷区人工植被较为发育,且历史悠久,主要由经济植物型和蔬菜作物型组成,是兰州市著名的果菜之乡。桃树、枣树及梨树成片成林分布,4、5月份果花盛开,夏秋季节绿树成荫。荒漠草原和干旱草原主要由多年旱生、丛生的禾草、旱生灌木和小半灌木组成。植物主要有蒿草针茅、冰草、柠条等。新区内草地和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见图1-5)。

  兰州新区因地处西部干旱地区,生物总量和生物多样性较低,原生植被覆盖率较低,整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在北部地区人工建设防护林和经济林为林业主要模式,种植树种主要包括杨树、柳树、侧柏等高大乔木;灌木种类以柠条、野生枸杞等为主。兰州新区森林植被主要以人工栽植的生态防护林和农业经济林为主。新区内部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机场高速两侧及耕地内部农田防护林林网。

图1-4 兰州新区土壤分布图

图1-5 兰州新区植被类型图

  (六)河流水系

  盆地内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无常年性地表径流,多干沟,遇有暴雨易发山洪。以黄茨滩-五道岘-尖山庙梁为界,盆地被分为东、西两个开阔的南北向沟道,分布有三条较大的洪沟,分别为碱沟(呢嘛沙沟)、水阜河和阳洼沟(见图1-6)。

  碱沟(呢嘛沙沟)为兰州新区西部南北向沟道、黄河北岸的一级支沟,属季节性的洪水冲沟,是秦王川盆地西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主沟沟道形态不明显,沟道内大部分时间段有地表流水。其上游与天祝县毛毛山南麓的四泉沙沟、正路沟相接,由北至南经秦王川,在芦井水一带汇入碱沟。冬春两季沟内水流很小甚至干涸,夏秋季流量平均20~30m3/s,发生暴雨时其流量短时剧增,在沟口附近产生洪水灾害。碱沟年总水量为354.8万m3,主沟长42.5km。碱沟下游汇入兰州市呢嘛沙沟后,在安宁区沙井驿西沙大桥东侧汇入黄河。

  阳洼沟位于盆地东侧,属皋兰县内蔡家河右岸的一级支流,为盆地东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排泄通道。阳洼沟为常年干涸的河沟,只有在暴雨发生时才有水流出现。河流年总水量为481.6万m3,在规划区内阳洼沟主沟长约31km。阳洼沟在石洞寺与黑石川汇合后形成蔡家河,在什川镇吊桥5km处汇入黄河。

  水阜河属于蔡家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只有在暴雨发生时才有水流。其上游由正路沟、双庙沟和姚家川汇合而成,在规划区内水阜河及其上游的正路沟、姚家川和双庙沟主沟长约82km。水阜河下游在马家坪汇入蔡家河,在什川镇吊桥5km处汇入黄河。

图1-6 兰州新区水系分布图

  二、经济社会概况

  2020年兰州新区人口46.5万,上川镇、水阜镇、黑石镇、石洞镇和什川镇总人口14.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9元。2020年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236亿元,增速连续多年领跑国家级新区。

第二章 水资源及水利发展现状

  一、水资源条件

  (一)地表水资源条件

  秦王川盆地为干旱盆地,降水量较少,自产地表水资源贫乏。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洪水为主,经冲沟流入黄河,含沙量大,矿化度高,难以利用。

  境内有季节性河流碱沟(呢嘛沙沟),流域面积1745km2,总长86km,呈南北向,上游与天祝藏族自治县毛毛山南麓的四泉沙沟、正路沙沟及秦王川相连接。中川以下进入谷地,树屏以下有冲沟发育。甘家滩以下入皋兰县,再南经安宁区沙井驿注入黄河,年径流量为354.8万m3,水的矿化度高,水质差。

  阳洼沟(龚巴川)位于盆地东侧,属皋兰县内蔡家河右岸的一级支流,为盆地东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排泄通道。阳洼沟为常年干涸河沟,只有在暴雨发生时才有水流出现。其在石洞寺与黑石川沟汇合后形成蔡家河,蔡家河获得泉水补给后,形成常年有水的河流。蔡家河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万m3,在新区内阳洼沟主沟长约31km,下游汇入蔡家河。沙沟也属于蔡家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只有在暴雨发生时才有水流。其上游由正路沟、双庙沟和姚家川汇合而成,在规划区内沙沟及其上游的正路沟、姚家川和双庙沟的主沟长约82km。

  目前,兰州新区水源主要依赖引大入秦水源,水源地大通河属黄河流域,是湟水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木里山。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的刚察、门源、互助等县和甘肃省的天祝、永登两县,于甘、青两省交界的民和县享堂镇汇入湟水河,之后汇入黄河。大通河全长560.7km,流域面积15126km2。河流于铁成沟口北部流入永登县境内,自北而南流经连城、河桥两镇,于河桥镇马庄以下4km处流出县境。永登县境内河流长度54km,流域面积1331.2km2。大通河多年平均流量为78.6m3/s,在享堂站出境流量为90.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8.58亿m3,流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份。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0.75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172万t。

  (二)地下水资源条件

  兰州新区主要分布沟谷潜水,水位埋深50m左右,单井出水量小于100m3/d;古沟道潜水由于补给量较少,土壤含盐度高,加之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水质类型以cl--so42-型为主,矿化度一般为1~4.7g/l。水质较差,其中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等组分超过ii类水标准,矿化度超标倍数区间为0.09~3.47倍,总硬度超标倍数区间为0.29~2.83倍,硫酸盐超标倍数区间为0.11~5.17倍,氯化物超标倍数区间为0.53~4.69倍,已不适于生活饮用。同时,各地水质监测结果均有不同组分程度不同地达到v类水标准,因此,也不符合一般工业用水要求。

  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0mm,由于蒸发强度大,降雨入渗补给量相对较小,基本忽略不计;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有北部山区基岩裂隙水和沟谷潜流补给,年补给量为118万m3;另外还有灌溉入渗补给。秦王川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634万m3,可开采量1054万m3,其中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00万m3

  (三)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兰州新区天然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自产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水质较差,超标严重,无法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的ⅲ类标准。规划区域属典型资源型缺水及水质型缺水地区。

  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展,需水量急剧增加,但受引大工程季节性供水限制,兰州新区现状给水水源主要以引大入秦工程水为主,原设计以农林灌溉为主,其总干渠、干渠及支渠大多为明渠,供水季节性较强,导致区域内季节性、工程性缺水较为明显。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现状

  兰州新区范围内供水工程主要包括引大入秦工程、西岔电力提灌工程;已建有尖山庙、山字墩、石门沟水库群、刘家井水库等注入式水库、火家湾调蓄工程及1000多座塘坝。

  引大入秦工程。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省木里山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引水东调150km,惠泽干旱缺水的秦王川及周边地区的一项跨流域引水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也是国家最早批复在大通河上取水大型水利骨干工程。1987年原国家计委以(计农经〔1987〕2351号)文件批准了引大入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工程设计引水量4.43亿m3,其中农业灌溉4.37亿m3,其他0.06亿m3。2000年电灌分干渠建成通水,标志着引大入秦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并初步实现了1987年国务院批准确定的该工程改变秦王川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的三大目标,工程已达到设计引水能力4.43亿m3

  2012年,兰州新区经国务院批复建立,引大入秦工程作为向兰州新区供水的主要水源,为保障新区安全供水,甘肃省政府投资2.75亿元完成了引大工程总干渠、东一干渠、东二干渠及其总分水闸除险加固改造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长86.81km,原设计引水流量32m3/s,加大引水流量36m3/s,设计年引水总量4.43亿m3。东一干渠长49.97km,设计流量12m3/s,加大流量14m3/s;东二干渠54.31km,设计流量18m3/s,加大流量21.5m3/s;电灌分干渠18.67km,设计流量3.06m3/s,加大流量4.0m3/s。工程年供水期191天,8月12日至9月30日为停水检修期(共50天),11月12日至次年3月15日为冬季停水期(共124天)(见表2-1)。

  西岔电力提灌工程。西岔电力提灌工程建有干渠3条、支渠29条,总长度272km。干渠泵站17座,总扬程638.5m,支渠泵站43座。设计提水流量6.0m3/s,设计提水量7600万m3,甘肃省水利厅以“取水(甘水资源)字[2018]第a01220102号”许可西岔电力提灌工程取水量为7600万m3。工程现状实际提水量约5572万m3,灌溉面积15.62万亩,西岔电力提灌工程供水覆盖新区西岔镇五墩、四墩、中川、山字墩、火家湾、西岔6个村及水阜镇共计农田灌溉面积5.02万亩,所属支渠11条,长度85.6km。

  中川机场供水工程。以永登龙泉地下水为水源,供水规模约为1500m3/d,年供水量55万m3,供水区域为中川机场。设计提水流量0.1m3/s,装机容量400kw,工程提水高度116m,输水全长28km。

  调蓄工程。为充分有效利用引大工程的水资源,提高新区供水保障能力,解决引大工程冬季停水期及夏季检修期停水和新区用水“卡脖子”的问题,利用引大入秦工程共配套建设小型水库7座,均为注入式水库,总库容3050万m3(见表2-2)。

  (二)可利用水资源量

  兰州新区有引大入秦、西岔电灌、中川机场供水等主要供水工程,引大入秦供水工程为主要用水源。2020年兰州新区可供水量3.66亿m3,其中现有工程可供水3.31亿m3;2030年兰州新区可供水量5.52亿m3,现有工程可供水4.36亿m3。其中,2030年引大入秦工程给兰州新区范围内可供水量为3.12亿m3/a,占总供水量的57.1%;西岔电灌工程给兰州新区范围内可供水量为0.48亿m3/a,占总供水量的8.8%(表2-3)。

  用水红线:按照省、市批准的三条红线指标(见附件1),兰州新区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3.93亿m3,2030年控制指标4.95亿m3,根据内插得到2025年控制指标4.44亿m3,结合皋兰县2020年用水控制指标0.88亿m3,2030年0.70亿m3,内插得2025年控制指标0.79亿m3,按照黑石镇、石洞镇和什川镇人口比例划分,3镇用水控制指标0.69亿m3。因此,2025年兰州新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5.13亿m3

  可供水量:根据《兰州新区水资源供求规划(2011-2030)》,2020年兰州新区可供水量(含引大、西岔、机场供水、再生水、地下水)为3.66亿m3,2030年为5.52亿m3。根据内插2025年可供水量为4.96亿m3

  (三)用水现状

  新区2020年总用水量10808万m3,其中城乡生活及工业生产用水2549万m3,占总水量的23.58%;农业灌溉用水5666万m3,占总水量的52.42%;生态用水2593万m3,占总水量的23.99%。从近几年兰州新区实际用水量来看,2020年兰州新区农业灌溉用水量较多,较2019年增加22.51%;2020年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3.58%,较2019年占比下降20.09%;2018年、2019年、2020年生态用水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18.26%、26.40%、23.99%(见表2-4)。随着新区现代农业和产业的发展,农业灌溉、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量高低起伏。这主要是兰州新区建设用地较多,工业企业较多,兰州新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常规农业用地减少、现代农业用地增加;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推进,兰州新区未来发展规划中生态用水量将明显增加。

第三章 “十三五”水利发展改革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新区水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积极推动“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落实、落地,结合新区水利发展实际,围绕“项目建设、水利改革、行业管理”三大任务,大力实施六大类项目,深入推进五大改革,全面加强四大管理,全力以赴推进各项水利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补齐工程短板、强化行业监管,不断提升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为推进“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兰州新区“十三五”期间无省列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实施项目30个,规划投资19.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5.3亿元。其中,重点实施项目8个,批复总投资13.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3亿元。

  主要成效:建成水库2座、生态调蓄工程2个、生态输水工程3个;完成已托管3镇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引大东二干渠新区段部分渠道封闭改造和石门沟水源地核心区围网建设;新建园区供水工程2处,改建各类输水渠道6条。保障了新区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气事业兴旺、环境优美靓丽的现代化新城用水需求。

图3-1 “十三五”规划水利工程分布图

  一、水利服务保障能力

  “十三五”期间,大力提升水利服务保障能力,建成石门沟2号、3号水库、火家湾调蓄工程、西岔滞洪调蓄工程、1#管线生态输水工程、2#管线生态输水工程、现代农业输水工程、日供水能力20万m3的新区第一给水厂及城市供水骨干管网,有效保障了各行业用水需求,有力支持了永登、皋兰两县的脱贫摘帽;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新建园区供水工程2处,改建各类输水渠道6条,修复农渠道26km,完成了引大入秦工程东二干渠新区段8km渠道封闭改造和石门沟水源地核心区围网建设。

  二、民生水利建设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树牢农村饮水安全底线思维,重点推进饮水安全有保障冲刺清零行动,累计投入资金0.7亿元,已解决新区3镇54村2.9万户11.8万人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实现了集中式供水工程全覆盖,农村饮水水质达标率、入户率均达到100%。成立新区水务集团作为新区涉水资产运营管理主体,实行涉水资产统一运营、供水统一调度、水价统一定价,理顺了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

  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控措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进行绩效考核;构建了覆盖全区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2020年用水1.08亿m3,远小于3.93亿m3控制目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45.82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20.12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达到了2020年控制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各项控制目标全部超额完成。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坚持“节水优先”,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深入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落实节水行动,按照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甘肃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精神,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兰州新区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兰州新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兰州新区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新政发〔2020〕15号)《兰州新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新政办发〔2021〕22号),有效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积极推进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全区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引大入秦供水领域已由单一的农业灌溉转变为集农业、城乡生活、工业、生态等多元化供水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供水工程。随着供水结构的调整和多元化供水格局的构建,引大入秦工程跨上了发挥综合效益的新台阶,为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可靠稳定的水资源基础。

  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建成西岔滞洪调蓄、刘家井滞洪调蓄水库、临港生态区等一批防洪兼雨洪资源调蓄利用和生态绿化综合利用工程,构建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预警指挥平台,新建雨量、水位、视频自动监测站点31个,对重点山洪沟道、城市重点区域、水库等防汛重点部位实现了实时监控,在新区所辖79个自然村建成预警广播站79个,基本形成了有效的防洪预警体系,有效提高了防洪能力。

  五、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强化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坚持实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的管理,累计完成生态修复12万亩,国土绿化20万亩。结合实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化种植业等农业项目及城市绿化,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80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水利项目建设管理

  水利建设项目严格按照项目基建程序,实行项目建设“四制”管理。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度。规范项目法人组建,建立健全一体的法人机构,强化对项目法人的考核和管理,已充分发挥项目法人在建设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全区水利建设项目全部进入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实行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加强质量与安全监管,已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严格水利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强化水利专项资金和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检查、抽查、验收、总结、考评等管理制度,对水利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自查自纠、项目稽查和审计监督。

  七、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这有利于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夯实水利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全区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大水务格局,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

  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制定印发《兰州新区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各园区、新区有关供用水单位开展自查,配合省水利厅已建立灌区名录、公共供水企业名录,并严格按照《用水统计制度》规定,灌区和公共供水企业均按季度填报用水调查表。

  深化水价综合改革。制定印发《兰州新区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兰州新区农业生态用水价格及有关事宜的通知》,对新区农业及生态用水水价已进行调整,严格实行城乡一体化水价和同网同价。

  全面推行和落实河湖长制。立足区域内水情与河湖实际,构建“新区、园区、镇、村”四级河湖责任体系,完善河湖长制相关制度,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探索建立河湖环境治理与司法保护协作协同机制,有效发挥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及行政执法机关职能作用,积极推行“河湖长 警长 检察长 社会监督员”的河湖管理新模式,织密织牢河湖管理网,河湖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重点围绕“水资源管理、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河湖采砂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行政执法监管”七大任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和河湖长制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河湖联合执法、水域岸线专项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河湖“清四乱”和“水生态综合治理”等河湖治理重点问题,进一步加大河湖巡查监管力度,切实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河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八、依法管水治水进程

  认真履行水务部门法定职责,强化法治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把抓好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一切水务工作的基础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建设。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坚持依法规制度定规矩,将“法治”贯穿水利工作全过程,有效提高了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权责清单清理,加强重点领域水务立法、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健全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全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聚焦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留痕、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有效,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健全水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全力推进落实“河长 警长”工作机制,水务部门同公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同检察部门建立水行政执法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依法惩治涉河湖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河湖管理保护,维护河湖生态安全。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全区水利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加强,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推动,依法管水治水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第四章 “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兰州新区水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新区在水利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在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依然薄弱,治水兴水仍面临严峻挑战,水利建设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十四五”期间需要在准确把握水利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兰州新区实际,主动适应水利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奋力开创全区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兰州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工程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新区水资源缺乏,目前依靠引大入秦工程输水,近期可基本满足新区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及农业灌溉等对水资源的需求。但随着新区城市化不断深入,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引大入秦工程的水资源将难以满足区域用水需求,水资源刚性需求日益增加,缺乏备用水源建设,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另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仍不高,生产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低,节水技术相对滞后,水权交易试点刚刚启动,水资源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取用水在线监控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较低与水资源短缺形势不相适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缺水形势。

  供水保障能力仍然不足,民生水利工程亟需提档升级。兰州新区农村饮水虽然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农村人饮工程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例如:由于自来水管道线路较长,新区正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施工地段较多,常有自来水管道在施工过程中被挖断的情况发生,导致新区农村自来水供给不稳定。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新区城市供水水源单一,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保护措施落实还不到位,现有水源的供水能力保障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兰州新区内现状水源以引大入秦工程水为主,但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工程,以农林灌溉为主,其总干渠、干渠及支渠大多为明渠,供水季节性较强(工程现状冬季停水期124天,停水检修期50天),目前取水保证率仅为52%,现有水库调蓄库容较小,不能满足连续供水需求。

  农村供水方面由于早期建设管网标准不高,部分管段埋深不足,经常发生爆管、冻管现象,造成农村供水工程不稳定;部分管段管材老化、管件锈蚀严重,加上管道直径偏小,供水压力受限,造成管网末端和地势较高处的住户在用水高峰期经常供水水压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用需水要求。

  农村供水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农村供水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在建设时主要以实体工程为主,没有配套建设智能化系统或智能化程度不够,部分镇、村人饮工程受群众外出务工、定居城区等因素影响,导致用水规模小,工程效益发挥不明显,运行管理成本高;其次,部分人饮工程建成运行时间长,管线老化破损较多,影响部分村社的供水保证率。

  水利工程短板亟待补齐。中小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状况尚未全面扭转,灌区输配水体系不完善、调蓄设施不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和干、支、斗、农渠等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水利工程运行和发挥作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限,水利基础设施支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仍然不足,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防洪减灾体系有待完善。兰州新区所在秦王川盆地,没有常年性河流,多为较宽阔的季节性冲沟,遇到强降水就会有洪水下泄。新区规划范围内现状防洪系统较为薄弱,除了穿越中川机场和机场东侧布置的两条排洪渠局部进行了人工护砌外,其余均为自然冲沟,冲沟断面大小不一,局部过流能力不足。随着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流域下垫面将发生巨大变化,地面硬化面积将大幅增加,致使流域内蓄洪滞洪能力不断下降,雨水汇流时间缩短,造成雨水瞬时流量较大。

  生态文明建设、水土保持治理及监管能力有待加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扰动原地貌,进而产生大量的疏松堆积物和大量的开挖回填,开挖面、填筑面必将形成边坡,如不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暴雨、大风季节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降低其水保功能,增加土壤侵蚀量,这将严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环境,加剧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阻碍兰州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兰州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二、面临形势

  水利基础支撑重要性日益凸显。“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利改革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发展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愈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制定了国家水安全战略,做出了加快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使用过桥贷款、抵押贷款、吸引社会资本等一揽子支持水利发展的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相继出台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贷款支持水利建设,以及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等一系列促进水利发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为加快推进全区水利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全区水利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全区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引大入秦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得到进一步改造提升,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民生水利、安全水利工程的建成,项目投资规模和项目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新挑战。农村经济发展需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类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林牧产业链发展,实现农村经济与水土保持相协调的发展局面,为农民致富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新需求。兰州新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水利等基础设施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生产建设项目仍将维持相当规模,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城乡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水环境治理等新任务不断出现,要求水土流失治理的范围和类型更加广泛。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甘肃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需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按照国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发展目标,加快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新区水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任务的要求下,在协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兰州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章 “十四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及国家级新区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省委、省政府对兰州新区建设发展的部署要求,依据国家、省及新区相关纲要和规划,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与“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发展改革总基调,着力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现代水治理“五大体系”,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为建设幸福美好的兰州新区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重点把握六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动全行业全社会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水平。二是空间均衡、统筹兼顾。坚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筹考虑新区实际,确保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水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系统治理、协同发力。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发力,共治共管,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节水、供水、污水、洪水、涝水的共治,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生态、水灾害问题。四是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饮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升水安全保障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科技创新、智慧水利。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提升智慧水务管理和服务水平。六是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水利行业强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注重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转变,保持整个监督过程首尾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监督效果,确保水利行业监管得到有效加强。

  二、主要内容

  (一)发展目标

  “十四五”兰州新区水利发展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水资源供给稳步提升,城乡供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逐步提高,水务行业能力有较大提升,水利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智慧水务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重点工作

  实施水源保障工程。为有效缓解新区季节性缺水矛盾,进一步提高引大工程冬春季停水期间供水保障能力,亟需在已建成6座调蓄水库基础上,新建一批水资源调蓄工程,主要包括:庙儿沟水库工程、刘家井2#水库工程、平岘沟调蓄水池工程、石峡子水库、三川口水库等工程。在增加调蓄能力的同时,通过新建管道、渠道等方式将现有的水库及调蓄工程相互连通,通过多个调蓄工程联合调度,挖掘现有调蓄工程潜力,实现工业、农业及生态用水就近取水,有效节约用水成本。

  实施供水安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依托骨干水网,加快建设新区第一给水厂三期、养殖园区供水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通过实施延伸刘家井水库至化工园区供水管道工程,完善区域供水网络,构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区域水安全保障格局,提升精细化工园区、农业园区、飞地产业园区、养殖园区、城市功能区等重点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农村供水安全方面,依据管网改造提升和智能化改造两个方向,实施农村配套给水管网新建与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农村供水工程智能化改造等工程项目,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

  开展河道综合治理。通过河道疏浚、拓宽,结合沿线地形、地貌,采取“工程 生态”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两岸及周边生态环境,建成较为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在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完成水阜河河道治理工程,推进建设碱沟红湾至刘家湾段等调蓄工程、机场三期防洪工程、阳洼沟疏浚整治工程、中小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建成较为完善的城乡防洪体系,有效治理重点山洪沟道,巩固提升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进一步提升防洪非工程措施能力,建立工程建设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规范化的防洪管理体系和制度化的防洪保障体系,实现为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防洪减灾目标。

  实施智慧水务工程。开展智慧水务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及智慧化管理水平,规划实施项目48项,估算总投资117.38亿元,主要为水资源保障工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节水工程、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程、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水务建设工程七类,其中:水资源保障工程12项,估算投资39.04亿元;供水安全保障工程10项,估算投资7.49亿元;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1项,估算投资2.72亿元;节水工程2项,估算投资4.23亿元;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程9项,估算投资35.21元;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12项,估算投资28.08亿元;智慧水务建设工程2项,估算投资0.62亿元。

  三、规划布局

  “十四五”期间,兰州新区围绕“补短板、强监管、促改革”三大任务,实施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保障、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节约用水、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智慧水务等七类项目,构建“骨干 区域 城市 农村 智慧”五大水网,强化行业领域监管,深入推进水权、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水行政管理等五大改革,实现“水资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三大目标。

第六章 需水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在全国战略发展布局中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位置。因此,必须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适度、高效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水利发展新特征,立足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促发展、惠民生,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水利支撑保障水平;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城乡生态文明新格局;以深化水利改革和依法治水管水为保障,着力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

  一、需水预测原则

  需水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十四五”期间,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向集约用水转变,因此,需水预测必须依据认可的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全面考虑社会各方面的用水需求,综合分析,合理预测。

  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原则。需水预测必须遵循节水优先的根本方针,充分考虑科学技术进步,各用水部门采用先进的用水技术,用水工艺,更新用水设备,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合理拟定各用水部门用水定额。

  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需水预测应首先考虑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需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区域,适当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遵循效益优先的原则,需水向高效益行业倾斜。

  不同分区、不同行业区别对待原则。全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为补充灌溉,在“十四五”需水预测过程中,农业灌溉需水仍以补充灌溉进行需水预测,各行业应坚持“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合理确定”的原则。需水预测以定额预测为基本方法,同时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核,综合分析后提出需水预测成果。

  可持续发展原则。水需求必须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服从生态环境目标,适度考虑生态环境改善用水,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原则。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严格执行全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要求,从严控制总量、效率和入河纳污能力,确保推动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打造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二、“十四五”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依据《兰州新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质效大幅度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25年gdp总量达到8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在国家级新区和全省各市州中的位次持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2025年总量达到1000亿元以上,累计完成4000亿元左右。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力争达到150万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三、需水预测

  在现状基础上,分析测算工业、农业、城镇及农村生活、生态等各项领域发展的速度,依据《甘肃省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及考核体系》,结合兰州新区实际,分析计算2025年末工业、农业、城镇及农村生活配置需要的总水量,节余水量再用于可开发的新区园区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配置。

  (一)生活需水量预测

  居民生活用水量预测。2020年兰州新区人口46.5万,上川镇、水阜镇、黑石镇、石洞镇、什川镇的人口共14.8万人。结合兰州新区移民搬迁规划、兰州新区国土空间规划,确定2025年兰州新区总人口100万,其中城镇人口80万,农村人口20万,城镇化率达到80%。核定后镇区、农村人口用水指标,计算得出2025年城镇、农村人口生活净需水量为3796万m3,根据《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管网漏损水量按全部用水之和的10%计算。未预见水量按全部用水、管网漏损水量之和的8%计算,2020年新区城镇、农村人口生活需水量为4668.55万m3

  建筑业需水量。建筑业需水预测采用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法预测,考虑水资源条件,水价调整,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及用途,施工工艺和施工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及生产者的素质等综合因素。

  预测2025年兰州新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6.19亿元。同时随着节水水平的提高,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的减少,参考全国建筑业先进的用水水平,建筑业需水定额下降为6.5m3/万元,考虑管网渗漏、不可预见水量,预测2025年兰州新区建筑业需水量为930.12万m3

  第三产业需水量。第三产业需水量采用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法进行预测。2020年兰州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7.96亿元,预测到202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60.98亿元,随着节水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用水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提高,拟定2025年全区第三产业需水定额为5.5m3/万元,考虑管网渗漏、不可预见与自来水厂用水,预测2025年第三产业需水量为1765.31万m3

  (二)工业需水量预测

  根据2020年兰州新区工业用水量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计算得出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0.12m3/万元。根据新区的工业结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及水平,确定工业增长率,预测2025年工业增加值为264.62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27m3/万元,考虑管网渗漏、不可预见水量,2025年一般工业需水量为8786.93万m3

  (三)农业需水量

  农业灌溉需水量。根据新区构建“大资源、大产业、大市场”的大农业发展格局,打造西北生态农业基地的规划。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为引领,利用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高等优势做大“种植”业,培育万亩特色林果,万亩花卉、万亩中药材和万亩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规划近期水平年2025年兰州新区灌溉面积为72.86万亩,其中城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为51.00万亩。本规划确定2025年常规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0,高效节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5,得出2025年农业需水水量为18129.28万m3

  牲畜需水量。根据兰州新区近三年统计年鉴,确定大牲畜年均增长率为1%,猪、羊增长速度分别为3%和2%;同时,按照兰州新区规划,2025年完成新希望、天兆等300万头牲畜,中天羊业、天欣50万只肉羊等重大项目建设。本次对牲畜预测分析,结合相关规划和有关扶贫要求,结合《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2017)》中的用水定额,计算得出2025年牲畜需水水量为4192.03万m3

  (四)生态环境需水量

  兰州新区生态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灌溉绿地面积、城市环境卫生清洁面积、中心城区人工湖补水面积以及周边绿化面积。按照新区的总体规划,2025年新区城市绿化覆盖达到40%以上,经计算,2025年生态需水量为10853.63万m3

  四、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一)需水总量核定

  根据上述对兰州新区城区需水、乡(镇)村人口需水、农灌需水、牲畜需水、生态需水、城区工业园拓展发展需水的预测结果,计算得出兰州新区2025年需水量为49325.85万m3

  (二)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实施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充分挖掘西岔电灌工程供水能力,形成中西部、东部两大片区供水骨干水网。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后可延长供水时间,增加供水量,补齐发展现代农业及化工产业供水季节性、工程性缺水短板。在新区东北部选址建设水库一座,实现黄河水、大通河水供水双水源,推进建设三川口水库、石峡子水库,提高城市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强地区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在完成各项工程建设的情况下,2025年兰州新区供水能力为49605万m3,基本能够满足“十四五”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符合2025年新区三条红线确定的5.13亿m3控制指标。

第七章 “十四五”水利发展改革主要任务

  一、水资源保障规划

  以引大入秦工程、西岔电灌工程为依托,通过实施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充分挖掘西岔电灌工程供水能力,形成中西部、东部两大片区供水骨干水网。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后可延长供水时间,增加供水量,补齐发展现代农业及化工产业供水季节性、工程性缺水短板。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工程拟对总干、东一干前段、东二干全部采用封闭运行,拟对梯形明渠全部拆除修改为暗渠(箱涵),矩形明渠加设盖板;对支渠全部采用管道输水;对存在安全隐患及破损隧洞洞段进行除险加固及维修处理;对不满足过流条件及水面平顺连接建筑物进行改造设计;并充分挖掘利用西电灌区可供水量,在新区东北部选址建设备用水源水库一座,实现黄河水、大通河水供水双水源,提高城市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强兰州新区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

  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工程。结合引大入秦工程调度运行方式,每年8月12日至9月30日停水检修(50天),11月12日至翌年3月15日冬季停水(124天),总停水期174天,供水期仅191天,供水季节性很强,严重制约了新区的健康、高效、快速发展。因此,在“十四五”实施中进行引大改造工程,提高引大东一干渠、东二干渠供水能力,新建末端水库调蓄供水,方可提高供水均匀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新区供水保证率,保障新区可持续发展。工程为ⅱ等工程,工程规模为大(2)型,引水枢纽及总干渠主要建筑物隧洞、渡槽、倒虹吸、总分水闸等按2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分水闸、排洪涵洞、山洪渡槽、车桥等按3级建筑物设计;东一干渠主要建筑物隧洞、渡槽、渠系涵洞及泄水闸等按3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如分水闸、山洪涵洞等按4级建筑物设计;东二干渠主要建筑物隧洞、渡槽、泄水闸、渠系涵洞等按3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等按4级建筑物设计。

  西岔电力提灌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5.63万亩,设计流量6.0m3/s,加大流量6.5 m3/s,最大提水高度550m,总扬程638.5m。建有干渠3条、支渠29条,长度272km,干渠泵站17座,支渠泵站43座。设计年提水量7600万m3,目前年平均提水量4117万m3,工程主要向皋兰石洞、水阜、西岔及县城供水,控制新区西岔镇五墩、四墩、中川、山字墩、火家湾、西岔6个村及水阜镇农田灌溉面积5.02万亩。西岔电力提灌工程配置给新区生态及农业灌溉4080万m3。目前,因未修建必要的调蓄工程,配置水量未能充分利用。

  庙儿沟水库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新区秦川镇石门沟村庙儿沟,工程主要包括引水工程、挡水工程和供水工程等部分,水库总库容约800万m3,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按5级设计。防洪标准采用30年一遇洪水设计和300年一遇洪水校核。

  二、供水安全保障规划

  (一)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规划

  构建区域水网,确保城镇供水安全。依托骨干水网,构建东部、中北部、西部三大区域水安全保障格局,提升精细化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公园、四大养殖园区、城市功能区等重点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区第一给水厂三期、兰州新区产业园区供水保障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厂水质达标率100%;供水普及率100%,管网覆盖率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管网漏损率不高于10%。

  近年来,随着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落地企业和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用水量逐年攀升。特别是夏季最高日用水量已接近饱和,2020年7月8日最高日供水量16.18m3,用水量已接近第一给水厂供水能力。为保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新区第一给水厂扩建迫在眉睫。水厂三期采用第一给水厂现状水源石门沟水库,建成投运后,第一给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40万m3/d,可有效发挥用水高峰期调蓄调压功能,重点保障化工园区、机场三期、东南部片区的水资源供给,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供水新格局,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规划

  “十四五”期间,加大以pvc材质老旧管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供水工程巩固提升力度,积极推行智慧水务项目,普及和推广供水智能化,通过“互联网 农村供水”,实现“去收费”到“要交费”的转变,破解农村供水工程没钱管、无人管等最后一米难题。

  规划到2025年,实施新区农村配套给水管网工程、村社主管及入户管道改造和供水提标改造工程、皋兰县农村供水提升改造工程,通过农村老旧供水管网延伸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规划

  以落实《甘肃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方案》为契机,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落实供给改革补齐环保设施短板,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距离市政管网较近的村庄优先分析考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对居住较为集中的村庄或相邻村庄考虑联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工程,实现小区域范围共建共享;对不便集中处理的偏远村庄,按地势、地形条件建设分散处理设施,同时考虑采用吸污车就地农地浇撒的方式实现污粪的循环利用,到2025年,兰州新区保留村污水处理率达到90%,直接排入水体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9)一级a标准,排入市政管网出水水质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要求。

  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规划。秦川园区新昌村、华家井村、东川村、建新村、小横路村、榆川村、新园村、铧尖村、振兴村、炮台村、薛家铺村、胜利村、红星村、保家窑村、六墩村、五墩村、段家川村、源泰村污水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石门沟村、西岔村、尹家庄村、龙西村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站。

  中川园区赖家坡村、史喇口村、陈家井村、尖山庙村、元山村、下华家井村、中川村、四墩村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廖家槽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站。

  西岔园区西岔村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陈家井村和漫湾村距离较近,合建一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团庄村和岘子村距离较近,合建一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

  在石洞镇、什川镇、黑石镇共计31个行政村开展农村污水治理。

  社区及农村污水处理站的污泥统一运送至镇区的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针对个别污泥量较大的村庄,可选用移动式污泥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本次规划建议污泥优化考虑绿化堆肥及农肥使用。

  四、节水规划

  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贯穿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深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通过落实制度、模式、机制、工程、管理等“五个节水”措施,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推进和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城区公共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行动,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以及灌区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一)农业节水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以农业节水为主攻方向,以灌区水源建设、骨干渠系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善农业节水智能化改造,推进高效节水灌溉。

  加快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总体要求,实施灌区水源工程和骨干渠系及其建筑的巩固提升改造,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灌区排水改造和灌区防洪安全防护工程及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结合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国有企业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田间节水设施建设,持续开展集约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节水型灌区骨干工程改造,推进皋兰县西电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推广畜牧业节水方式。实施规模化养殖场节水技术建设和改革,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推广节水型饲喂设备、机械干清粪等技术和工艺。发展节水型畜牧业,推广应用工厂化循环水等养殖技术。建成5个现代化综合节水养殖示范园。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在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用水设施提升及智能化改造。推进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保留村全面建成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绿化、农田灌溉再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二)工业节水

  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开展工业节水,加快高耗水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严控高耗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确保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对采用列入《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项目,不予批准取水许可。

  根据《兰州新区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兰州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应低于兰州市及全省规划的节水指标。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7m3。本次预测兰州新区工业万元用水定额均小于以上规划指标,工业用水水平较为先进。工业节水的非工程措施具体如下:

  1.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大企业节水工作力度,促进各类企业向节水型方向转变;新建企业必须采用节水技术,促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2.推进清洁生产战略,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促进污水、废水处理回用,对废污水排放征收污水处理费,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采用新型设备和新型材料,提高循环用水浓缩指标,减少取水量。

  3.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改进不合理用水因素。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规范性文件,梳理地方技术标准。形成合理的价格和激励机制,对节水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4.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管理手段。制定落实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对企业用水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改革,设备更新,逐步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等。

  5.运用经济手段推动节水发展,包括调整水价,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以及分水源分水质水价制度,优水高价,鼓励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

  (三)城市节水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鼓励城市生态、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优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鼓励构建城乡良性水循环系统。延伸再生水管线到城市主要道路、广场,推广绿化用水和市政保洁用水;有条件的小区建设雨水存储利用设施,有效使用雨水或再生水。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强化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对区域水资源实行监测预警,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深入开展节水型机关、企业、园区和居民小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活动。

  五、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打好监管能力提升攻坚战,实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水利应急管理与保障工程及智慧水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项目。健全新区、县(园区)、镇三级水利水务管理体制,贯彻水利行业强监管要求,使用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实现水利行业管理全域实时监管。以信息技术与水务业务深度融合为基础,加快水信息监测、水行政管理、便捷化服务和高效化决策能力建设,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全面提升全区涉水类灾害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健全完善兰州新区水务综合业务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推动水务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提升水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监管能力建设。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面推进水利工作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全面实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同时,以水利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为核心,以推动监督执法工作信息化规范化为手段,以遥感监管工作为抓手,提高实时监控和处置能力,将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严格实行“四制”管理,从项目法人、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四个方面,做好新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加强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健全水利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强化政府质量监督,严格工程质量考核。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立水利建设市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严格落实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和推进水利工作监测网络建设和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成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与发布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基于网络、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

  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

  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增强企业领导和职工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大力宣传新《水法》,特别是其中的节水内容。继续深入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开展保护水、爱惜水、依法管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等系列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广泛持久宣传,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宣传和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期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报道,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增强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

  持续提升水利行业服务能力。按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践行“水利行业强监管”,以健全水法制体制为基础,通过实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智慧水务建设、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项目,全面加强对河流、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风险的监管,提升行业监管能力;通过整合现有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城乡供水、农业灌溉、水土保持等各类水利数据,以信息技术与水务业务深度融合为基础,加快水信息监测、水行政管理、便捷化服务和高效化决策能力建设,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和灾害预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

  六、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结合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深入推进兰州新区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科学的水权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强化用水公平和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按照《兰州市水权交易管理办法》,积极落实《兰州新区水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实施水权交易。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全面推进《兰州新区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水资源的供求状况,制定中长期水价调整规划,增强各类用户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同时,做好设备、技术、资金和宣传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切实研究制定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对适合使用再生水的新建项目应逐步把使用再生水作为审批条件之一,纳入规划、计划、土地等建设管理的审批程序;对农业再生水回用在水价上给予政策性补贴,调动经营者和农户的积极性。按照促进节水减污、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和适时调整水价;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合理制定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水价,鼓励使用非常规水源。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将农业供水价格管理纳入政府价格管理的范围,推行农户终端水价制度;制定农业灌溉用水基础价格,对农作物灌溉用水实行定额制,超出定额部分按高于基础价的价格收取,切实加大农业灌溉设施改造力度,对末级渠系改造进行试点;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和水费计收方式,转变农村集中供水管理模式,由福利水逐步向商品水过渡;降低管理成本,创造条件逐步对农村生活用水实行计量收费,推行超定额用水加价等制度,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水费负担。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推动水利工程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管理。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施主体,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自建、自管、自运营”。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工程养护。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全面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水利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用足用好过桥贷款、专项建设基金、抵押补充贷款等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优惠政策,拓宽水利项目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水利投融资平台融资作用,鼓励探索水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不断激活新区水利建设市场。

  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清理规范水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行政审批服务配套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落实权责清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和“全流程”效能监督。深入推进水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质量。

第八章 涉水重点专项规划任务

  一、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根据《甘肃省水土保持规划 (2016-2030)》,兰州新区属于陇中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防治方略以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为主,防治措施是加强植被建设与保护,加大侵蚀沟整治,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提高林草覆盖率;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加强城镇及工业开发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十四五”期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以维护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为出发点,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全面实施预防保护,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围绕全省水土流失防治总体目标和任务,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水土保持发展的方向及重点。通过实施兰州新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示范园区项目,在皋兰县大北边、羊肠子沟、三台井等流域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在什川古镇实施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项目,积极创建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成与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全面预防保护,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5.31km2(包含皋兰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48%,累计初步治理程度达到74%;风蚀面积有效削减,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兰州新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示范园区项目。兰州新区周边东西两山区域内生态较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属于荒地范畴。项目一期主要在新区东侧北地块规划营造经济林区、生态育林区,在东侧南地块规划营造经济林及林下养殖区、饲料植物种植区三大区块。结合养殖区域建造养殖畜禽舍等配套设施,以后每年根据营林情况按比例增加养殖规模,直至养殖规模与生态种植生产规模达到平衡状态。按区域配套蓄水池及滴灌管网,由主要山头建设水池,布置滴管支管利用重力自流对水库周边水源生态林进行长期养育,依据区域位置特点建设生产道路、管理用房及防火瞭望塔等。

  项目二期主要在西区西地块规划营造经济林区、生态育林区、中草药种植区、饲料植物种植区等九大区域,建有蓄水池滴灌等设施,依据区域位置特点建设生产道路及管理用房。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预防保护项目。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轻土壤侵蚀强度为目标,以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为抓手,通过配置沟台地经济林、荒坡生态林建设项目、生态修等措施,以达到保护生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同时根据水土流失危害、治理紧迫性和可行性,以小流域为单元,筛选适合本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规划综合治理小流域6条,治理面积259.97km2

  什川古镇清洁流域建设项目。以保护生态古镇、建设美丽乡村、助推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预防保护、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规划什川古镇清洁型流域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生态修复工程、绿化工程和排水工程。

  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按照“上游拦蓄、中游蓄滞、下游排纳”的防洪工程建设思路,将洪水抵御与供水、生态综合利用一体化蓄洪削峰水库工程、滞洪水库工程、排洪沟道生态治理工程有效结合,逐步形成东、西两条排洪通道,构筑了“两纵两横”防洪工程体系,“两横”即围绕引大东二干渠形成横贯北部的洪水通道,沿线谋划建设刘家井2#水库、石门沟水库群等,中部围绕引大东一干渠建设火家湾调蓄工程、文曲湖等形成另一条洪水通道。

  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思路,努力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着力补齐防洪工程短板,通过实施城市防洪减灾提升、河流综合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沟道治理、防洪非工程措施、应急抗旱等工程项目,打好防洪减灾能力提升攻坚战,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水库、河道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同时兼顾调蓄利用雨洪资源。推进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探索融入“韧性城市”元素,提升城市抵御灾害能力。提高新区水安全保障能力,助力新区构建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建设国家级节水城市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

  利用最先进的5g通讯技术对防洪非工程措施进行升级,开发手机app软件,实现防洪全天候无缝隙指挥、调度、预警,提高防灾减灾效果。

  兰州新区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为提高抵抗洪涝灾害能力,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实施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将河道延伸整治至涝池村,拓宽、疏浚河道全长约5.1km,提高行洪能力,治理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远期结合区县合一和水石片区对河道两岸进行生态治理。

  碱沟红湾至刘家湾段调蓄工程。对新区境内2.5km河道进行治理,工程顺接湿地公园水系,建设5道拦水坝,有效承接湿地公园水系下泄雨洪水。同时,蓄滞利用一污厂尾水,对周边山体等进行绿化,形成集生态防洪、非常规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一体的生态水系绿廊。增加水域面积、调节区域小气候,减轻下游碱沟(呢嘛沙沟)环保压力。

  兰州新区西岔—皋兰生态供水工程。起于西岔滞洪调蓄工程排洪渠穿越环城东路排洪箱涵,起点管中心高程1886.16m,全程采用无压自流输水,至皋兰县城关镇新兴路蔡家河上游,末端高程1660.31m,输水线路长25km,设计流量为每秒3.20m3,输水管线主、次要建筑物、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

  兰州新区西小川拦洪坝工程。兰州新区西小川防洪坝工程位于兰州新区秦川镇西小川村西南侧,工程区距中川机场约12km,主要由大坝和泄洪闸两部分组成,滞洪水库总库容为398万m3,调节库容为366万m3;大坝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按5级设计。

  蔡家河石洞至什川段生态治理工程。按照50年一遇洪水标准拓宽河道,新建生态护岸、堤防25km,新建堤旁路20km。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改造提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群测群防体系。

  ①加密监测站点。在已建31个自动雨量、水位、视频监测站点的基础上,规划在重点山洪沟道中上游及新建重要水利工程、城市防洪重点区域加密建设监测站点19个,其中,山洪沟道中上游站点考虑采用微波等传输方式,解决无公用电信信号、数据无法传输等问题。

  ②改造提升现有监测站点。对现有站点供电及蓄电能力小、监测信号传输不稳定等问题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落实监测站点日常看护人员,确保站点正常运行。

  ③改造提升预警平台。进一步扩展已建预警平台功能,实现与新区大数据中心及气象、地质灾害等系统对接,数据共享,提高预测预警科学化、精准化。

  ④建设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提升乡镇、村一级组织能力,切实做到“乡自为战、村自为战”,确保在紧急关头能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进一步压实山洪灾害易发村、社(自然村)防汛责任,制定《兰州新区山洪灾害预警村级责任人制度》和《兰州新区山洪灾害防御网格化包抓制度》,科学划分防汛单元,探索建立网格化包抓制度,确保山洪灾害来临时有人管、能撤离。

  ⑤建立健全新区、园区、镇、村四级防汛责任体系,落实水务部门以“防”为主,应急部门以“救”为主的防汛责任体系。加强对重点水利工程调度计划、应急预案的审查批复和监督执行,特别是对村级预案,要做到责任明确,转移路线清晰,转移地点明确。每年汛前积极组织开展各级突发山洪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熟悉逃生方式,提高重点防洪单位及应急队伍防洪调度能力和应急抢险能力。

  三、智慧水务建设

  (一)建设背景

  智慧水务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水务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实时感知、智能分析、数据融合贯通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能够有效管理城市供水、用水、耗水、再生水综合利用等过程、能够借助无线网络和智能仪表,构建出水务互联网、能够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实现海量现场和业务数据采集存储及数据挖掘,提供有价值的辅助决策和预警信息。

  (二)建设目标

  通过智慧水务的建设,使兰州新区水务有计划地实现数据管理标准一体化、综合信息展示集成化、模拟调度实时科学化、运营管理规范高效化,提升对水务工作的辅助决策能力,最终达到“优质、智慧、实效、服务”的供水运营管理目标。

  (三)智慧水务模块

  供水调度中心是整个智慧水务管理的指挥中心,其主要用于供水系统日常管理、供水资源实时监测、日常供水调度和应急指挥。主要功能包括:一是智慧水务管控一体化平台数据中心;二是日常供水管理工作监控中心;三是供水应急处置调度和指挥中心。

  (四)智慧水务系统及软件设计

  智慧水务管控一体化平台。按照“互联网 智慧水务”的思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一个互联互通、共享融合、易于扩展的水务应用基础平台。以供水服务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分析智能化让信息数据顺畅流转,将管理层从报表数据中解脱出来,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依据,为管理部门提供商务智能分析,为业务部门提供业务监控服务。

  scada智能调度系统。建立scada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供水全过程生产运行数据采集存储、运行情况可视化展示、调度分析决策、业务过程管理、异常检测预警及运行能效分析和智能报表管理等功能。

  设备管理系统。建立设备管理系统,使企业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优化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和备件管理工作流程。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将分散的现场监控点经先进技术传输模式有效结合起来,达到远程可视化管理。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立水质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实时在线监测各供水厂原水、出厂水流量、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氨氮、二氧化氯等指标。

  管网水力模型系统。建立管网水力模型系统,实现管网漏水、阀门开关、药剂分析、水龄分析的动态模拟,预测管网供水情况。

  二次供水系统综合管理平台。建立二次供水系统综合管理平台,高效、快速、准确地帮助水务部门做出决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降低供水事故损失。

第九章 重点工程与投资估算

  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117.48亿元,主要包括以下七类:水资源保障工程39.04亿元,供水安全保障工程7.59亿元,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2.72亿元,节水工程4.23亿元,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程35.21亿元,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28.07亿元,智慧水务建设工程0.62亿元。

  水资源保障工程39.04亿元。主要包括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封闭改造工程、兰州新区刘家井2#水库工程、兰州新区庙儿沟水库工程、兰州新区养殖园区供水工程、兰州新区东一干十一支渠改建工程、火家湾调蓄水池输水管线工程、平岘沟调蓄水池工程、石峡子水库、西山水库、三川口水库建设工程。

  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投资7.59亿元。主要包括兰州新区第一给水厂三期工程、兰州新区移民安置新村供水保障工程、兰州新区2021年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项目等。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投资2.72亿元。主要包括兰州新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治理工程。

  节水工程投资4.23亿元。主要包括兰州新区农渠维修提升改造工程、皋兰县西岔电力提灌工程系列改造工程。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程投资35.21亿元。主要包括兰州新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示范园区项目、皋兰县大北边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羊肠子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三台井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果果川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沟护岸项目、什川古镇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项目。

  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投资28.07亿元。主要包括兰州新区水阜河水生态治理工程、碱沟红湾至刘家湾段调蓄工程、甘露池滞洪调蓄工程、高家庄滞洪调蓄工程、机场三期排洪渠改迁工程、皋兰县水阜河防洪治理工程、蔡家河石洞至什川段生态治理工程、皋兰县中小流域生态修复及防洪治理等工程。

  智慧水务建设工程投资0.62亿元。包括兰州新区智慧化水务工程、农村供水工程智能化改造。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十四五”期间,规划重点实施供水安全保障、生态修复、防洪减灾、水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水利、安全水利建设项目。同时,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当地局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间产生弃土弃渣、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生活垃圾等对当地水质、土壤环境、人群健康等带来影响,施工过程会破坏部分地面植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因此施工期是防治重点。施工完毕,随着时间推移,地表植被逐渐恢复,加上保护措施(如人工绿化、护坡及其它防护工程),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将逐渐减轻和减少。

  长远来看,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是有利的,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可控的,短期不利影响通过采取不同措施可以避免。工程建成后,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对生态环境长期建设和植被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规划实施中,各项目的实施单位和法人要依法依规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全过程监管,最大程度避免规划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为此规划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减少水资源过度消耗,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降低万元gdp用水量。通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加强水土保持建设,巩固治理成果。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流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资源开发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认真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监管。避免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减小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现象,大力提倡生态型河道治理,努力建设生态水系。依法加强相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性。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移民集中安置居民点及其他专项设施迁建或者复建选址,应当依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测评估和管理。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第十一章 实施计划与实施效果分析

  一、实施计划

  按照项目紧迫性,优先实施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工程、水阜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碱沟红湾至刘家湾调蓄工程,有序实施其他工程,做到项目投资分配合理,工程建设强度分年度均匀实施,确保2025年底完成所有规划项目建设任务。

  二、实施效果分析

  “十四五”规划实施后,兰州新区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将达到4.41亿m3,城区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村镇防洪标准将达到20年一遇,农田灌溉保证率将达到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6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实现100%全覆盖,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达到27m3,万元gdp用水将达到60.63m3,管网漏损率将控制在10%以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65.31km2,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35%。

  “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效果。防洪减灾工程实施,将大幅提高防洪保护区防洪安全保障程度,有效减轻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为兰州新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人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环境。农村饮水安全设施、灌区改造等工程实施,可显著改善广大农民饮用水条件,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意义。

  从生态环境效果分析,“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重点水土流失区将得到有效治理,生态脆弱逐步得到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面临压力将有效缓解,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对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兰州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将极大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对新区招商引资以及城市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评估

  加强党对规划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统筹推进规划工作。进一步分解水利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多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逐级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目标考核制度,健全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

  二、积极统筹谋划,深化前期工作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统筹谋划水利项目,加强对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建设中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阶段性重点任务的推进,建立水利发展项目储备机制。围绕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积极对接省水利厅,争取利用水利发展“政策叠加”机遇期,保障前期工作质量和进度。新区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做好规划项目审批及相关工作。

  三、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中央和甘肃省水利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拓展水利投资渠道。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在优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资的基础上,加大国家节水行动、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四、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参与

  加大水情宣传教育力度,持久开展水法治宣传,不断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地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定期利用多种公共媒体公布规划实施情况,提高公众参与度,鼓励全社会监督水利工作,形成治水兴水的合力。

  相关解读:一图解读——《兰州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兰州新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区头条
返 回
顶 部

尊龙网平台的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陇icp备17002353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