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兰州新区工作报告-尊龙网平台
凝心聚力 只争朝夕 勇毅前行
奋力创造兰州新区新辉煌
兰州新区2022年工作会议报告
(2022年1月10日)
杨建忠
同志们:
这次工作会议,是我们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喜庆兰州新区获批十周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2021年工作,安排部署2022年任务,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只争朝夕、勇毅前行,认真践行“强省会”行动使命,系统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创造兰州新区新辉煌。
202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安全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及国家级新区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融入改革发展全局,立足“三新一高”,紧扣战略使命,聚焦“四区两新”,采取抓党建促引领、推改革激活力、引强企选优商、重创新强支撑、促开放拓格局、优规划扩空间、办实事惠民生、防疫情筑屏障等有力举措,凝心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发展动能快速释放,综合效应加速显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经济社会呈现出优质快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阔步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迈过300亿关口、同比增长超20%,增速连续5年领跑国家级新区。工业增加值94亿元、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同比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64%,税收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67.5%,政府全口径债务率同比下降74.5%,进出口贸易额81.5亿元、同比增长101%,全社会用电量20.1亿度、同比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同比增长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451元、14255元,同比分别增长8%、11%。
一、高站位加强党的建设,在先锋引领中展现新担当
全面发挥党工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以学史践悟全面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党员干部改革发展意识、务实拼搏精神明显提升。
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丰硕。坚持学党史与悟思想融会贯通、办实事与开新局同向发力,各级党组织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线,践行“两个维护”、拓展“三大载体”、推进“四大工程”、开设“五大课堂”、实施“八大行动”,系统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通过一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全体党员为民办实事的主动性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空前高涨。
宣传舆论高地全面筑牢。聚焦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上百场“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教活动,全方位宣传党的辉煌伟业、新区发展成果,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全面提振。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以讲好新区故事、放大新区声音加强舆论引导,中办《工作情况交流》刊文肯定兰州新区改革发展成绩,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正面报道3万余篇,新区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组织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围绕筑堡垒强引领,加强组织建设,7个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开展“两优一先”表彰活动,向305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高质量完成基层换届工作。严格政治标准选干部、配班子、强队伍,将敢负责、能担当的干部充实到发展一线,引进各类人才3.1万人,精准化开展绩效考核,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细落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体推进“三不”,挽回经济损失2.4亿元。纪律、监察、巡察、审计等同向发力,政治生态愈发清朗。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严查诬告陷害行为,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营造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配合做好机场三期征拆审计、党政主要领导任中审计。
群团统战力量广泛凝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培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50个、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20个,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深化,“新区工惠”智慧服务平台获国家专利,“产教融合发展先行区”入列全省试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有力发挥,民营经济快速繁荣发展。
二、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在集群延链中实现新突破
把产业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牛鼻子”,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攻坚行动,项目投资刷新历史纪录,“产业新区”框架加速构建。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添动能。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80个项目建成投运,联塑集团、广西柳工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兰石超高温熔盐制备技术及装备、大成光热发电装备等在国内重大新能源项目中示范推广。建投重工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秦川园区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区域。
绿色化工产业快速崛起。化工园区东区基础设施全面建成,西区基础配套快速建设,新落地项目60个、总投资243亿元,巨化集团、东方希望等产业领航企业签约园区,签约额350亿元,滨农科技、泰邦化工等52个项目建成试生产,康巴斯、东瑞制药等项目加快建设,专精特新a区全面投产、bc区快速建设,光气产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化工园区安全低风险评估全省第一。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新引进项目15个、总投资156亿元,宝武、海亮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园区,德福铜箔由年产5万吨增至20万吨,全球最大铜箔研发生产基地在兰州新区诞生。储能正负极、电解液生产企业相继落地,为新能源产业全链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长飞光纤等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
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兴起。积极发挥“西部药谷”资产资源优势,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项目48个、总投资90亿元。申联全球首条合成肽疫苗生产线、省药物碱厂建成投产,西北首个医药物流产业园入驻企业880家,佛慈获评“甘肃省政府质量奖”,和盛堂获评甘肃首批“绿色工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数据信息产业持续推进。新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30亿元。移动、国网云数据中心等14个项目上网运行,腾讯、阿里巴巴等100多家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入驻托管,云平台业务承载用户超3万户,甘肃省“数字政府”政务云新区节点、电信大数据产业中心等14个项目加快推进。省超级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揭牌成立,无人驾驶测试应用基地建成投用。
节能环保及临空产业取得突破。抢抓“双碳”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区,引进项目23个、总投资70亿元,万吨级锂电池精准拆解等24个项目加快推进。依托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成立甘肃新港航空产业公司,系统编制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知名航空产业项目落户新区,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
现代农业成为全省标杆。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大北农、海大等企业满产扩能,新希望、天兆等出栏猪50万头,益海嘉里试运行,甘味乳业加快建设。特色花卉、优质果蔬、食用菌等“新区甘味”产品扩种增产,日产30万枝鲜切花热销全国、走出国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30%,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与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基地一并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
三、高标准系统推进改革,在营商环境中树立新标杆
坚持把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关键招,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持续发力,以营商环境大提升促进新区大发展,市场活力动力加速释放。
政务服务精简高效。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全面落实18个方面178条提升措施,营商环境评估单项评分均在85分以上。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企业开办首套印章政府买单,与20个省170个市县区成立跨省通办联盟,实现140项高频事项异地通办。创新“一照多址、工位注册、容缺登记、自主办理”,项目落地时间缩短1/5以上,新增市场主体5427户、为历年最高。区域评估应用及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改革举措在全省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在国家18个试点中位列第三。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幅提升。
绿色金融支撑有力。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布绿色企业、项目认定标准。率先开展“绿色保险”“环境信息披露”等试点,筛选入库绿色项目177个。打造“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注册企业1029家,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设立总规模30亿元首支绿色基金及首支1亿元规模绿色化工子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营机构9家,兑付奖励资金1663万元,绿色贷款余额达141.8亿元、占比23.8%。绿色金融改革评估全省第一。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出台一系列融资奖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人民币贷款余额631亿元、同比增长10.9%。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完成70%目标任务,八家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10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营收1449亿元、同比增长43%,利税总额21.5亿元,同比增长22%,资产负债率59%,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历史遗留事项有效解决,国企发展活力持续激发。商投集团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304位,城投集团入列全省国企前10强。
土地管理节约集约。持续深化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改革,全省率先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创新推出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管理模式,开展“用地效益评价管理”攻坚行动,探索实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收回闲置土地项目17个、4009亩,督促开工和复产项目66个、盘活土地11175亩,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100%,林业、土地督察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四、高水平推动科技转化,在自主创新中注入新动能
坚持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推动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科创能力大幅提升。新建创新及孵化平台20个,建成化工园区研发、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室6家,重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投运。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研发科技成果291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德福5g高频高速通信用反向铜箔技术进入中试阶段,液晶显示材料、钍基熔盐泵、碳离子医疗装备等一批“新区技术、新区产品”成功输出。首台镍基材质冷氢化反应器打破外企垄断,全球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成果向内蒙古等地推广,为全省产学研项目就地转化树立典范。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健全技术交易机制,加大科技成果应用,新引进转化科技成果91项、转化率达31.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产业孵化大厦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项目82个、落地高端精细化学产品223种,其中46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83种替代进口、68种出口外销,兰州助剂厂、博睿重装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加速打造。
创新环境优化升级。系统优化人才引培服务政策体系,重点引培一流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研发人员3万多名,新开展科研项目216项、申请各类专利千余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兰州新区设立商标受理窗口,全省商业秘密保护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充分发挥职教园区院校聚集优势,与300余家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向社会输出专业技能人才5.3万名、就业率达95%以上,成立甘肃中德学院、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技能甘肃”建设成效显著。成功举办首届“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暨高峰论坛、2021计算云兰州峰会。
五、高层次拓展开放格局,在对外贸易中取得新业绩
坚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区港联动”成效显著,进出口贸易倍数增长,区位优势、平台优势、通道优势加速显现。
平台功能日益凸显。深入实施综合保税区提升进位“445”计划,保税物流业务增长2倍,综合保税区加工类贸易同比增长70%,全省外贸增量贡献率达50%,在全国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中排名提升8位。航空口岸率先复制推广“两段准入”通关模式,进出口贸易、通关效率倍数增长。中川北站贸易平台和物流枢纽作用持续放大,电解铝期货指定交割库开户企业130家、营收125亿元,货物吞吐量12万吨。氧化铝期货交割库即将获批,铜期货交割库启动申报,交割品种、规模加速拓展。
通道经济量质齐升。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甘肃—山东—拉脱维亚”物流新通道成功打通,海运集装箱集散中心加快建设,首开巴斯夫“德国—兰州”中欧化工班列,到发国际货运班列同比增长167%。打通达卡、曼谷等4个城市货运航点,执飞国际货运包机同比增长90%,国际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1%。跨境电商业务单量增长3倍,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电商产业基地落地,民航跨境电商物流园、顺丰一级分拨中心加速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加快建设,“网上丝路”多点突围。
经贸合作持续拓展。新设海外仓2个,木材加工业务打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农副产品海外销量剧增,电子信息、化工产品、新材料、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出口持续扩大,外商投资业务持续壮大,经贸往来国别达58个,贸易产品达200余种,打造西北进出口贸易分拨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商贸物流营收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45%。“兰洽会”首次设立兰州新区分会场。
六、高起点编制国土规划,在生态修复中拓展新空间
坚持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未来开发保护的基础,对全域进行科学、精准、系统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兰州现代化巨型城市发展拓足空间。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率先获批。本着为现实服务、为历史负责、为未来“留白”宗旨,精准把握未来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城市扩域、环境承载等因素,科学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并在全省率先获批,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全面拓增,生态修复和未利用地整治获得国家政策支持。通过调规扩域,使兰州摆脱“两山一河”束缚,重绘“东进北拓”宏图,在兰州生态环境大改善、城市空间大拓展、现代农业大发展、区域协同大融合、历史文化大保护等方面都将产生历史性变革、作出历史性贡献。
生态修复成效明显。高标准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完成国土综合整治40平方公里,造林1万亩,复绿4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00亩,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污水及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27天,土壤环境清洁无污染,生态修复治理经验得到国家部委、省市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并推广。
“陇中生态平原”成为区域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系统开展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规划研究,率先提出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重大工程,为承载千万人口、万亿级gdp提供足够空间,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兰州”提供空间支撑,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大战略。
七、高品质建设精智新区,在城乡融合中打造新典范
坚持把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于现代城市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城市精致智慧、乡村文明振兴、社会和谐共融新局面。
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持续提升,新增学位2250个,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联盟8个,基础教育就学人口同比增长15.6%。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建成投运,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新区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依托省体育馆等资源,承接国家和省级以上赛事16场次,“15分钟全民健身圈”初步形成。坚持“房住不炒”理念,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500套,商品房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新增就业3.8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养老、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8.6%、99.6%,特困人员救助机制更加完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规范优质。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全年整治撂荒地5.35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0万亩。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17个保留村逐步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坚决遏制,粮播面积持续增加。深入推进“四好”农村公路提质扩面,新建农村公路14公里。统筹规划、高效承接陇东南移民947户3738人,就业、教育、医疗及吃住行等全面保障,新区担当全面彰显。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核心区200平方公里内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景中高速、g341白银至中川段建成通车,中兰客专新区段全线贯通,机场三期、环线铁路、兰张三四线、新区南站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新增5g基站83个,打造“智慧 ”综合管理应用场景12个,智慧城市基本建成。新增酒店15家、商业街区4处,人气商气加速集聚。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30%,获评“2021甘肃文旅新秀奖”。
社会治理精准有效。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纪律作风、执法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提升,获评全省优秀。“八五”普法全面开启,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深入人心。统筹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无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四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运转高效有力,重大节会期间赴京零上访。2个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家机构获评“全省劳动关系和谐示范单位”,中川园区在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排名第一。行政诉讼、恶意诉讼倍数下降,绿苑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彻底化解。刑事、电诈案件分别下降25.3%、54.6%,获评“2021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城市”。
疫情防控树立标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按照科学、精准、高效、务实原则,早预警、准施策、快行动,闭环管理入境航班9架1811人,高质高效守牢“省门第一关”,以最优方案、最低成本、最小影响、最佳效果,确保了区内本土零感染、零扩散,为经济优质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同志们!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我们敢闯勇创、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于各级各部门励精图治、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党员干部奋发有为、人民群众苦干实干。在这里,我代表党工委、管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付出艰辛努力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思危方能居安,知难才能进步。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兰州新区仍处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起步阶段,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相比,与国家级新区肩负的职责使命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和不足:经济体量较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能力弱,城市功能仍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尚需健全,生态环境质量亟需提升,党员干部作风还需锤炼等等。这些都是前进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正视差距、勇于攻坚,就一定能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积小胜为大胜,开创兰州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2022年工作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强省会”行动实施起步之年。兰州新区也将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做好全年工作对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意义重大。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及国家级新区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盯“极、地、台、区”战略定位,践行“三新一高”要求,立足“强省会”行动,聚焦“四区两新”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重大机遇,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在培育优势产业、深化系统改革、扩大创新开放、促进城乡融合、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力、赶超跨越,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加速迈上新台阶,成为“强省会”的主力军、“强工业”的排头兵、“强科技”的领跑者、“强县域”的先行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庆祝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紧盯“强省会”行动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初步考虑,2022年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均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八家监管企业营收、利税均增长20%以上。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在党的建设上强堡垒,增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力
聚焦国家级新区现代化建设战略使命,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扭住目标、只争朝夕、争先创优。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开展“知责、担责、尽责”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扛牢新区使命、校准为民初心、洗礼担当本心、增强发展信心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工作实效上、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全力推动兰州新区争先进位、赶超跨越。
全面凝聚思想共识。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各类媒体资源,全方位、多视角、高质效宣传新区改革发展成果,绘好网上网下“同心圆”,营造关注新区、投资新区、建设新区的浓厚氛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把准思想行动“指南针”,做强宣传舆论“主阵地”,依法打击影响党的形象、损害国家利益、阻碍改革发展、破坏和谐稳定的违法行为,在弘扬主旋律、汇集正能量中聚合奋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强大力量。
全面筑牢组织堡垒。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探索培育机关党建“好班子、好党员、好服务、好典型”,不断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建设,全面提高国企党建质量,着力提升“两新组织”党建水平,在各领域选树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有力的党建品牌。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用人导向,统筹加强干部队伍选育管用,选拔使用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出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健全人才引育体系,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落实落细,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保障新区发展。
全面强化纪律作风。加强政治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严肃查处公共资源、执法司法、工程建设、金融信贷、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关键岗位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零容忍。严厉打击借职务之便侵害群众利益、损公肥私的贪污腐败者,严查快办借监督检查之机制造伪证、诬告陷害干部的违纪违法者,严肃惩处借信访之名阻碍改革、破坏发展的倒行逆施者,以清廉务实形象取信于民,以风清气正环境护航发展。
全面办好庆祝活动。围绕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举办庆祝大会及系列宣介活动,系统总结在省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兰州新区取得的优异发展成绩和探索的宝贵改革创新经验,推出一批展示新区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批引领产业集聚、支撑区域发展的合作成果,着力提振全省上下支持新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有力推动兰州新区建设发展迈入新的“黄金十年”。
二、坚定不移在引新聚优上强实体,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支撑力
聚焦振兴“兰州制造”目标,大力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依托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以“强工业”支撑“强省会”行动。
做大优势产业。装备制造方面,围绕打造全省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兰石、兰泵、兰电、博睿重装等企业转型升级,加大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引进上游基础配套项目5家以上,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10家以上,助推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化工产业方面,围绕建设“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园,着力在延伸链条、壮大规模、形成效应上求突破,全力服务巨化集团、东方希望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启动10平方公里光气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投资过千亿、产能过千亿的全省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园,创建西北首个d类绿色化工园区。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围绕新材料带动新能源集聚发展,加快宝武负极材料、海亮铜箔、德福铜箔、铝箔等新材料项目建设,以优质新材料招引新能源电池企业,配套引进电池隔膜、电池管理系统及高端合金等上下游产业项目,打造西部新材料及新能源储能电池生产基地。积极推动风光电、热电联产,争取国家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布局新区。举办好国际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提升产业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
做强特色产业。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方面,聚力打造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引进汽车与家电拆解、再生利用和电镀及涂装等项目30个以上、总投资百亿元以上,推动园区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上走出新路径。新能源汽车方面,聚力打造西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速招引模具、轮毂、电控、饰件配件等上游企业,配套发展充电设施,积极引进氢能产业,全链引培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方面,聚力打造区域医药产业集群,充分放大现有医药资源效应,引进中西药、疫苗、防疫物资等产业项目,推动化工园区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等快速转化为成品药,加快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及配套项目、原子高科医用同位素中心、医药物流园等建设,谋划建设养老服务制造产业园,推动佛慈、和盛堂等项目扩能达产,开发药食同源、保健品等大健康产品,推进兰州新区现代中药产业园建设,争取获批西部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
做优服务产业。信息产业方面,瞄准“东数西算”和数字经济蓝海,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国家超算中心、区域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以数据信息赋能产业智能化发展。现代服务方面,围绕“高端商务办公”功能,大力发展金融、设计、咨询信息、商务中介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城际配送、批发集散等新业态,加速汇聚一批具有区域中心能级、综合效益贡献度高的总部企业。文化旅游方面,加速释放西北旅游“集散中心、都市休闲”品牌效应,深挖温泉水会、影视基地、湿地公园、农业博览、古梨园、秦王川历史遗产、皋榆工委等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推进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皇冠假日酒店早日运营,提升奥特莱斯、综合市场、农贸市场、万利城等服务功能,培育临港商务、瑞岭国际、建投时光、职教园区、万科城等高端商圈,配套小横路、火家湾、新天地等“15分钟生活圈”,开发“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让游客留得住、玩舒心、吃住好、印象深,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做精现代农业。立足未利用地资源,出台鼓励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全域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推进农业“三化”建设提质增效,提升农副产品供给能力。在国企带动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家庭农场上再发力,加大饲草、花卉、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支持新希望、天兆等养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推动甘味乳业等项目快速投产,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特中特、独一份”的新区农特品牌,打造链条完整、业态多样、独具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三、坚定不移在综合改革上求突破,释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力
聚焦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将改革作为推动清除发展障碍的务实举措,进一步对标深圳、浦东等发达地区,以虚心拿来、善于集成、真抓实改的定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活力。
着力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再突破。进一步理顺园区、镇(中心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持续深化机构改革,探索在部门推行“大科室”、在园区推行“大局办”,推动机构更精简、权责更清晰、人岗更相适,确保运转顺畅、协同高效、落实有力。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调力度,推动机关干部向镇(中心社区)下沉,优化镇(中心社区)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与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
着力在“放管服”改革上再突破。立足营商环境“国评”第一方阵目标,率先推行商事登记一业一证、电子亮证全覆盖,政务服务全域办,企业开办“分钟制”,高频事项“分钟批”,建设项目“自监理自验收”,项目建设信用承诺监管等改革。深化“承诺即入、先建后验”项目承诺制,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企业简易注销,扩大“包容审慎”监管、不来即享、跨省通办范围,实行“一键直达、部门并联、团队上门”等代办服务,着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环节全要素,构建全方位系统改革体系,以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形成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兰州新区样板”。
着力在绿色金融改革上再突破。建立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体系,加快建设“绿金通”平台三期,全年注册企业1300家以上、融资150亿元以上,新设更多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探索绿色项目收费权、经营权等抵质押融资模式,有序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成立兰州新区银行法人机构。举办“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论坛,扩大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影响力。打造区域绿色金融中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着力在国资国企改革上再突破。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健全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国资监管机制,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社会资本撬动汇聚。完善企业债务化解体系,规范投融资担保行为,多措并举盘活资产,持续提升盈利水平,不断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集团公司间同类业务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特色尊龙ag旗舰厅的文化,加大优秀人才引培力度,创新薪酬管理体制,制定“一企一策”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有效发挥国企支撑引领作用。
着力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再突破。用足用活国家《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政策。实行工业“标准地”出让,出台工业用地综合评价机制,探索产业链供地新模式,加大闲置土地、低效项目处置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力推进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数据要素规范流通,资源环境市场交易改革在兰州新区率先落地。
着力在其他领域改革上再突破。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国企 村合作社 基地 农户”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加大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输转力度,推动城乡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走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径。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盘活存量资源,充分挖掘释放各种闲置资源潜力。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技能实训、职工创新、自主评价新模式。健全信用监管机制,推进红黑榜、双公示、“互联网 监管”,落实“逢报必查、逢办必查”信用信息核查机制,有序开展信用修复。
四、坚定不移在科技创新上强驱动,提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竞争力
聚焦以产业大发展、带动创新能力大提升,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共生耦合,优化创新生态,增强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着力打造“强科技”行动策源地。
搭建科创之城梯次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研究中心和创新平台。加快同位素实验室建设,组建医用重离子技术应用创新联盟,形成核技术研发、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性能检测、碳离子治癌装备生产、医疗运维服务产业链。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培育体系,以专精特新科技孵化基地为中心打造“科创谷”,引培一批科技雏鹰、瞪羚、独角兽、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推动“技术龙头”“协创企业”、专精特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
提升科创成果转化实力。依托“兰白两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技能甘肃”核心区建设,加大与上海浦东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区域科技合作,加强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所产学研合作,承接转化合金新材料、光电材料、化学新材料、新药品、新种苗等科技含量高、补链作用强的技术项目,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支持企业以产品创新、工艺改进为导向部署科技研发项目,助推企业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争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新能源与储能国家实验室等布局新区,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打造全省技术研发转化新标杆。
优化科创高地创新生态。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科研人员更大资源支配权,在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有序推进“揭榜挂帅”,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健全科创服务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制度。推动人才引进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广“企业引进一名高端人才、组建一支科研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人才引育机制,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着力以事业成就人才、以人才促进创新,打造一流人才创新集聚区。
五、坚定不移在对外开放上提能级,扩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影响力
聚焦深挖“一带一路”黄金节点优势,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多向并进开放新格局,系统打造国家“双循环”战略支点。
全方位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坚持“口岸 物流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综合保税区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引导粮油加工产业向食品加工转型,木材加工产业向家居深加工转型,电子产品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转型,在全国绩效评估中提升10个位次。充分发挥航空口岸进境种苗、水果、冰鲜水产等指定监管场地功能,全面释放第五航权效应,加快推动巴西航空、瑞丽航空等重点项目落地,引进航空物流、运输、制造、维修、服务等产业项目10个以上,申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全方位拓展外贸经济“新廊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加快与兰州国际陆港融合发展,提升“中吉乌”公铁联运班列运营水平,加大中欧、中亚及陆海新通道、中老经济走廊多向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发运,全年到发200列以上。持续拓展兰州至东南亚、中亚等地国际货运包机业务,开发至大湾区、长三角等货运航线,全年执飞50班以上,推动“空中丝路”强基扩面。加强与全球知名航运公司合作,扩大进出口海铁联运等业务,构建联通东南亚、南亚物流大通道,推动“海上丝路”串珠成链。提升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贸易规模,创新进出口业务模式,全年完成30万单以上,打造“购、销、运、培、服”五位一体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网上丝路”创新突破。
全方位扩大对外合作“朋友圈”。坚持以产业促进产品出口、以进口带动产业发展、以资源整合提升对外贸易,加速构建内外联动服务“双循环”开放格局。建立高效稳固的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机制,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海外仓建设,促进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取得突破,依托国际班列和海外仓优势做大做强粮油、木材、棉纱、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农副产品等进出口业务,推动外贸“优进优出”。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机遇,支持引导外向型企业加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扩大产业外向度。
六、坚定不移在城乡建设上促提升,厚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承载力
聚焦未来眼光、一流标准、地域特色,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协同帮扶皋兰“强县域”,优化功能定位布局,提升城乡品质品位,打造“强省会”主承载地、主战场、主力军。
精准规划布局。紧盯“强省会”行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蓝图,以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治为牵引,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联动,主动承接大兰州巨型城市发展扩域责任。支持皋兰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在石洞和水阜两镇融合打造“皋兰新城”,成为兰州主城区功能疏解“主承接区”、兰州—新区相向发展“融合区”、大兰州发展“主阵地”。加快推进机场三期、中兰客专、环线铁路、中通道、中马铁路提升改造等项目,推动建设轨道交通5号线、城际东环线,启动新区至城关、安宁、永登快速通道前期工作,规划建设“皋兰新城”主干路网,增强内外互联互通能力。着力提升中川现有城区、秦川工业集聚区、西岔科教行政商务中心整体形象,全力扶持皋兰建设黑石现代农业发展区、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及什川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全域融合发展示范区。
精致管理城市。依托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构建“城市云脑”运行体系,完善城市“智慧 综合管理应用场景”智能系统,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千兆城市”“高水平全光网城市”建设,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系统化“全感知城市”。开展“魅力新区”攻坚行动,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推进道路提质、绿化提标、垃圾分类提效工程,优化黄河大道等主干道路、机场车站等重要区域环境,全力打造靓丽城市风貌。启动移民安置二期工程,全流程精细化做好移民承接安置。
精心振兴乡村。树牢城乡“一盘棋”融合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实施全域国土空间整治,将“细碎”“枝状”农田、林地和未利用地集中整治为优质耕地林地。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帮扶皋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建什川、秦川、西岔3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实现省级示范村全覆盖,打造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
精美优化生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打造“无废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建设兰州新区全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推进“陇中生态平原”国家重大工程。启动兰州北部生态长廊工程,构筑兰州北部永久生态安全屏障和“六纵八横”交通水系绿廊,加快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加速推进庙儿沟水库建设,完善区域水网,构建人水和谐、水绿相融、城水互动的全域生态水系。争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指挥中心落户新区,争取更多用水指标,为区域长远发展提供充足水资源保障。
七、坚定不移在共建共享上惠民生,凝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向心力
聚焦打造“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多维度做优教育品牌。加快“教育强区”建设,快速推进三中、七小等10所学校建设。实施“互联网 教育”,加强校风学风和思政课教育,持续落实“双减”政策,深化“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大力引进一批特色鲜明、专业突出、产业契合度高的职业院校,围绕我省石化、装备、有色、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组建“产业学院”,创建产学研创人才培养基地,高标准打造“技能甘肃”引领区、产教融合示范区。
多渠道构建健康体系。开展“健康新区”行动,加大省内外知名三甲医院引进力度,推动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等建成投运,加快省疾控公共卫生中心、省级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省市共建传染病定点医院等项目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新增床位800张,加大医疗紧缺型人才引进、外联、内培力度,高质量提升“15分钟就医圈”服务质效,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
多形式丰富群众生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培育“新区道德讲堂”宣讲品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十大行动”,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诚信企业、文明校园等示范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群众欢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图书馆、展览馆等场馆功能,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承办国家级、省市级文体活动,组队参加第十五届省运动会。加强文明城市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持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内涵,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盈。
多层次织密保障网络。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搬迁移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多措并举开发就业创业增长点。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络,持续拓展救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级和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建立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全力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农村留守人群关爱力度。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抓源头、控过程、治末端,大力根治欠薪顽疾,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落实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政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多元化共享治理成果。一体推进法治新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政法铁军。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支持统一战线、工青妇、工商联、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兰州新区发展。深入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创建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深入开展“市域善治大讨论”,用好“小兰帮办”,健全疫情防控机制,常态化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措施,筑牢防疫“铜墙铁壁”,全力守护人民健康。深入推进“平安新区”建设,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违法行为。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持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建设国家区域西北应急救援中心、省人防疏散基地,着力防范化解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风险,彻底解决科天、凯博、综合市场等制约新区发展、影响新区形象的历史遗留问题,全力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昂首奋进新征程,接续奋斗再出发,道路难免艰辛,前景必定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兰州新区精神,勿忘昨天的筚路蓝缕,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奋力谱写兰州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以新的辉煌业绩喜迎党的二十大及省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喜庆兰州新区获批十周年!
兰州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