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减塑与减排之间找平衡?-尊龙网平台
2024/05/28/ 16:18
来源: 中国环境报
见习记者 韦璐
“以竹代塑”托举竹乡安吉
如何在减塑与减排之间找平衡?
竹产业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走到了十字路口。笋竹初级加工普遍涉及氮磷排放,竹木制品在蒸煮、漂染生产过程中产生含双氧水、硫酸铜等化学物的高浓度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可能对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对处于太湖流域源头的安吉县而言,在搭上“以竹代塑”顺风车的同时,应如何化解竹废水处理难题?
处于减塑和减排的十字路口
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鼓励日用、文旅、工业生产、建筑建材等领域使用竹产品替代相应塑料制品,并鼓励探索更多替代场景。
在“以竹代塑”中,安吉县无疑拥有明显优势,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安吉县竹产业主要分两大类:竹制品和笋制品,如传统的竹凉席、竹家具、竹地板等。”安吉县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郑海军介绍。数据显示,全县竹产业总产值目前近200亿元,以不到全国1%的竹林面积,创造了超过全国5%的竹业总产值。
如此庞大的产业体量背后,当地是如何处理竹工业废水的?
郑海军告诉记者,在食品行业方面,笋挖出后首先要清洗,后期要蒸煮,还有上市前的调味、加工等流程都会产生废水。食品行业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浙江耕盛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吉老奶奶食品有限公司都配有自己的污水处理站;在竹制品行业方面,目前安吉全县约有上千家竹制品企业,部分企业从半成品开始生产,仅对竹材进行切削、编织等机械加工,还有部分竹纤维制品生产企业不产生废水。但竹地板业、竹家具、竹凉席等企业,在将毛竹砍下后首先要进行破碎、拉丝,之后用双氧水蒸煮,由此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大,必须经达标处理后才能排放。
2009年,安吉县在收购当地一家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吉逢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专门接收处理全县约90家竹拉丝企业产生的蒸煮废水。
“安吉县竹产业种类繁多,其中,竹拉丝企业涉及蒸煮废水排放问题,为保护环境且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要对此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这些企业位置比较分散,加之日废水量较少,相比管网输送,槽罐车转运是竹产业废水更理想的收集方式。县里的竹制品加工厂都安装了废水储罐,储罐水位于高位后,竹拉丝企业就会联系污水车队运输部,通过专用槽罐车收运,之后运送到公司集中处理。”安吉逢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博文告诉记者,这样的收集运输大约4天—5天进行一次,每次拉运废水10吨左右。
竹拉丝工业废水处理最大的难点在于进水浓度高且难以下降、色度高。“比如,我们的进水cod浓度约为30000毫克/升。经过水解、酸化、厌氧加好氧等一系列工序,出水cod浓度会小于500毫克/升,最终达到纳管排放标准。”秦博文介绍。
“这些废水经由逢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集中处置后,再通过管网进入普通污水处理厂,经过二次处理后排放。目前,全县竹拉丝企业产生的废水都在处理范围内。”郑海军告诉记者。
在传统or新兴之间谋出路
眼看着“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壮大,浙江省也在为笋竹谋出路。
“我国最大的笋制品厂在安吉,还有多家大型笋竹制品加工品牌,这些企业产能增长较快,扩产过程中也会增加废水排放量。笋竹加工目前被划分为传统产业,其产业前端的笋竹初级加工普遍涉及氮磷排放。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除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外,太湖流域原则上不再审批其他生产性新增氮磷污染物的工业类建设项目’。这一产业划分也造成了包括安吉在内的太湖流域竹乡竹产业初级加工体系受阻。”郑海军说。
“浙江省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升级、污水治理等多种措施,落实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要求,统筹推进相关地区竹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2020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笋、材同步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竹笋绿色食品加工,重点支持现有食品企业加工和开发笋制食品,给予排污权指标保障。2021年,浙江省出台的《关于印发推进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同意优先保障笋竹初级加工小微园区排污指标使用权。
安吉县的思路之一是,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组建等方式解决一部分的排放权问题。郑海军告诉记者,上文提到的耕盛堂、老奶奶等企业都是通过兼并重组方式,购买其他公司空壳或资产获取其排放指标,做大企业规模;另一种途径是通过中水回用减少污水排放,即将废水处理好之后再用于工业生产。
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
“企业通过正常审批取得的cod、氨氮等指标,一吨指标费在0.5万元/年—0.7万元/年,而通过兼并重组,动辄可能花费几百、上千万元。再看中水回用,一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成本只需几元钱,但要处理到回用标准,折合下来可能需要几十元至上百元的处理费。按照我们的算法,一万吨竹制品生产废水排放购买排污指标加上处理费只需要3万—4万元;但如果将这一万吨水全部处理到回用标准,成本可能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企业规模大、废水排放量大,处理成本也会明显增加。”郑海军坦言。
《方案》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开了个口子。“事实上,竹产业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再生的新兴产业,在生态和经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具有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潜力。”陈真亮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建议,进一步明确将竹基生物新材料、竹源纤维等“以竹代塑”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节能环保产业范畴,给予排污指标使用权保障。
陈真亮表示,这需要相关地区各部门及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政府层面要更好地发挥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等作用,通过专项资金扶持、降低税率、土地划拨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积极争取将“以竹代塑”等产品研发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在产业链层面,竹产业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竹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竹产业在种植、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竹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陈真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