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心办 新区95条改革创新举措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尊龙网平台
2024/03/01/ 09:44
来源: 兰州新区报
记者 祁瑞龙
2月26日,全省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系统部署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吹响了全省上下奋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的冲锋号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更好发挥国家级综合功能平台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继续领跑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兰州新区党工委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以落实“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全省率先印发实施《兰州新区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全力打造“新事心办”服务品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要素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先行先试闯新路作示范,将全省营商环境评价14个一级指标细化分解为25个具体指标,共谋划提出改革创新举措95条,全力打造“领导上心、部门齐心、干部贴心、企业安心、群众舒心”的“新事心办”服务品牌,加快创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以更高品质营商环境促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区今年重点打好10张改革“特色牌”
为更好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快打造“新事心办”服务品牌,聚焦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决策部署的基础上,2024年兰州新区将重点打好“10张改革特色牌”,力争探索实施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原创性、示范性改革创新举措,以点带面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1 打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对接牌”
新区将持续深化“包抓联”“六必访”等工作制度,建立产业链协同和供应链对接“两个工作机制”,全面摸排区内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精准编制并动态更新区内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生产销售和原材料(服务)采购“两张需求清单”,定期举办产业供需对接会、企业家茶话会、产业发展沙龙等活动,推动政企、企企常态化沟通交流,促进区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供、利益共享,构建上下游产业协同配套、大中小企业融通互惠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撑带动主导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2 打好政务服务效能“体验评价牌”
新区将邀请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媒体工作者、社会机构从业人员、普通居民等组建政务服务效能“体验官”团队,建立“体验评价—意见反馈—问题整改—现场复验”全过程沉浸体验、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作模式,聚焦项目审批、纳税申报、证照办理、社保缴纳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紧扣办理流程、服务效率、工作态度等方面,着眼易用性、完整性、高效性、智能性,以企业群众办事第一视角,实境式、暗访式、沉浸式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快速、高效、精准破解一批服务企业群众的堵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能,打造“政府贴心、企业安心、群众舒心”的高品质政务服务环境。
3 打好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牌”
新区将紧盯办件量大、办事频次高的行政许可类政务服务事项,建立“全域通办”事项清单,编制“全域通办”办事指南,统一规范“全域通办”事项线下线上办理标准,在各级政务服务机构设置“全域通办”服务窗口,通过集中收件、全程网办、帮办代办等方式,实现行政许可类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全覆盖,同一事项在新区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同标准受理、同时限办结”,推动与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关联紧密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满意度。
4 打好人才引育留用“一体化保障牌”
新区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新区人才新政配套实施细则,推出新区人才政策“大礼包”,不断提升新区人才吸附力。高标准建设集人才招引、政策推送、政策审核、政策兑现、科研对接、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键申领”、人才招引“一云统揽”、人才双创“一网通办”、人才服务“一码专享”、人才发展“一图感知”。深入实施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建立健全人才、项目、资源、政策“四张清单”,积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举办“春季大型尊龙网平台的人才招聘会”、“第二届人才节”等大型招才引智活动,探索建立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人才协同合作新机制,打造产业人才集聚区。
5 打好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牌”
新区将深入推进企业开办、企业变更、企业注销“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企业从准入准营到退出注销全生命周期服务事项“一区受理、信息共享、联动办理、一站服务”。大力实施企业开办“智能办”改革,实现企业登记智能填表、智能提示、智能核验、智能预审;加快实施企业变更“一次办”改革,实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信息变更及公章换刻整合“一件事”办理;探索实施企业注销“套餐办”改革,实现企业注销业务“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办好”。
6 打好工程建设项目“验登合一牌”
新区将探索实施工程建设项目“验登合一”改革,打通项目竣工验收到不动产登记“最后一米”。建立项目测绘、联合验收、不动产登记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深化联合验收与不动产首次登记“一张表单、一次申请、一套资料、一次办结”的“四个一”改革,企业取得“联合测绘”成果后,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进行“验登合一”事项申报,相关审批部门同步开展竣工验收备案和不动产登记审核,实现“验收即发证”。
7 打好登记财产“登银协作牌”
新区将全面推行“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 金融服务”改革,持续优化“网上申请、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线上支付、电子证照、电子票据”等网办服务,引导金融机构线上获取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推动实现贷款面签和抵押登记“一站式”“零跑动”办理。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推行“无还本续贷”抵押登记,一体化办理抵押权注销、新抵押权设立、抵押权变更,满足项目建设不同阶段、不动产不同物理形态下的抵押融资需求,切实提升涉企融资登记服务水平。
8 打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升牌”
新区将深入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财政 金融”协同改革,着力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碳账户体系建设、环境权益交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加大创新提升力度,积极拓展生态资源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将环境权益纳入合格抵押担保品范围,推动碳汇资产质押融资。进一步完善提升“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推动银企高效对接、绿色贷款“秒速识别”、环境效益精准量化、扶持政策快速对接,为企业提供“永不下线”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依托绿色金融大厦加大金融机构及绿色金融服务机构的招商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新区主导产业发展阶段和特征,开发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产品,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健全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9 打好更加便捷高效“数字政采牌”
新区将持续推进政府采购数字化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全流程“一网通办”、信用承诺制、公共资源交易“零收费”等改革举措,实现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政府采购“零距离”“零跑动”“零成本”。持续优化政府采购合同变更信息、中标、成交结果信息公开等业务流程,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四方信用”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政府采购执行效率,全面实施政府采购经营主体分级分类监管,打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智能、高效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
10 打好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牌”
新区将依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专区,争取省上在新区布局设立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搭建政府主导、覆盖全面、服务优质、效能突出的“1 3”(1个专区,3个服务站:商标品牌指导服务站、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站)标准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全方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推进专利、商标等领域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受理。组织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指导企业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有力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加速释放创新活力。
聚焦 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务服务方面
◎新区将大力推行政务服务“全域通办”,编制新区“全域通办”事项清单,通过全程网办、代收代办等方式,实现行政许可类事项“全域通办”全覆盖。
◎在各级政务服务机构窗口开展“咨询服务一口清、发放资料一手清、告知解答一次清”服务。探索“一码一链一终端”(制作服务码、打造服务链、延伸服务端)服务机制,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极简办事指南”,制作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二维码,实现办事指南全要素“一码集成、一扫即知”,推动全流程全链条帮办代办服务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全覆盖,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米”。
◎推行线上“一口申报、自动流转、一次办结”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推进互联网pc端、“甘快办”app端、综合自助终端机端、大厅窗口端“四端”融合,实现同一事项在“四端”受理标准一致、受理材料一致,业务流程和电子表单定制化开发、无差别受理。
市场准入方面
◎全面推行“个转企” “证照联办”登记便利化改革,允许个体工商户自愿变更经营者,并可同步申请变更食品经营、卫生等许可证。实行营业执照、税务、社保等登记注销“一网通办”,企业简易注销联审。
◎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改革成效,将企业注册登记与印章刻制合并为“1个环节”,实现营业执照即收即办,印章刻制压缩至30分钟以内。进一步扩大免费印章“免申即享”范围,实现迁入新区企业及“个转企”等经营主体因名称改变在领取营业执照时,免费领取4枚实体印章及1套电子印章。
◎围绕企业开办、企业变更、企业注销等,打造企业开办注销、行政审批服务、帮办教办服务、创业金融服务“四个专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申报、并联审批”,实现“一类事一站办”。探索开展市场监管领域“证照并销”改革试点,推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信息共享、并行审批、即时办结”,实现经营主体在申请注销营业执照的同时,可同步申请注销食品经营、食品生产、药品经营、医疗器械经营、医疗器械备案等许可证。
办理建筑许可方面
◎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试点,优化提升工改系统功能,新增企业电子签章调用、房屋建筑落图系统、增加参建五方企业信息库、操作指南视频等功能,率先实现项目赋码落图、数据归集共享、ai智能预审。
◎探索推行“验登合一”模式,制定印发《兰州新区“验登合一”实施方案》,推动竣工验收备案和房屋首次登记同步申请办理,实现房建工程“验收即办证”。
◎推行工程项目竣工“云验收”模式,采用“云验收 现场验收”的方式,切实解决项目责任主体无法到场参加验收的问题,进一步加快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进度。
◎推行区域评估成果“一站式”推送服务机制,依托工改系统设置区域评估成果专栏,全面汇集呈现新区区域评估事项及适用范围、办理部门、工作流程等,切实方便企业“一站式”获取区域评估成果。
登记财产方面
◎探索建立“登银协作”机制,推行“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 金融”模式,引导金融机构线上获取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推行“一站式”不见面办理贷款面签、抵押登记、发放贷款。
◎实施不动产抵押注销登记“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不动产抵押权注销登记服务向银行及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点延伸,实现登记、贷款、放款、还款无缝衔接。持续深化企业财产登记“零费用”改革,全面减免企业财产转移登记、小微企业财产登记、企业财产首次登记、土地及在建工程抵押等4个事项登记费用,实现“免申即享”。
◎深入推进“交地即交证”、“抵押即交证”改革,将地籍调查提前至项目供地阶段,引导经营主体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取得划拨决定书时,同步申请不动产登记;对于有抵押融资需求的经营主体,可同时办理土地首次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实现“交地即交证”“抵押即交证”。
◎建立健全“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 司法查控”协同联办机制,推进司法处置不动产登记“一件事”改革,实现法院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解)封登记、轮候查封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
市政公用设施服务(电水气网)方面
◎推行市政报装“闭环极简审批”,对符合条件的电力、通信、供排水、热力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备案。
◎探索推行城市燃气、供水管道更新改造涉及的道路开挖修复、园林绿地恢复等“成本补偿”,不收取惩罚性费用。实行对大中型企业客户差异化供电,优先采取公用线路供电方式,持续提升公网接入容量。推行“双格共建、双网融合”“供电 社区”“供电 村委会”融合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普通供电业务“一件事一次办”。
◎制定用水用气“零”收费延伸服务清单,推动“零”收费服务向用户端水质常规检测、燃气表维护更换、调压柜维修等拓展。协调网络运营商提前主动对接项目主体单位,在企业项目落地建设前,超前谋划网络专线搭建方案,实现专线搭建从进场到满足使用条件不超过4个工作日。
纳税方面
◎推广“精准推送 智能交互 办问协同 全程互动”的征纳互动服务新模式,推动税费服务由“办问分离”向“办问协同”转变,为纳税人提供“智能应答、同屏共享、三方视频互动”等办问协同服务。
◎持续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实行政策精准匹配、自动提醒、主动推送,实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六税两费”等各类税费减免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持续拓展征纳互动平台服务范围,实现办税缴费全程线上。建立数字化电子发票“首票服务”网格化辅导机制,精准服务“首票”纳税人。
◎推进全电发票受票试点改革,加快建设电子云印章平台,提供免费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服务。推行“互联网 便捷退税”服务,全流程电子退税的覆盖面超过90%。
聚焦 市场监管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公平竞争方面
◎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制定印发《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实施办法》,提高第三方评估工作质量,确保评估效果。
◎探索建立《影响公平竞争行为合规指引“政府端”风险等级清单》,对各类影响公平竞争行为,以高中低三种风险等级进行标注提示,为各部门制定出台涉及经营主体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从源头上保障公平竞争,依法查处中介机构强制服务收费等行为。
市场监管方面
◎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推行“综合查一次”监管模式,制定《兰州新区“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方案》,梳理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清单,提高非现场检查事项比例。
◎开展联合检查、综合监管,推动监管方式从“管事项”向“管行业”转变。推行包容审慎 信用监管,制定出台《兰州新区关于推行包容审慎 信用监管的实施意见》,建立以信用为基础,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分级分类、“互联网 ”和大数据特征显著的新型监管机制。
◎探索实施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提高信用监管服务能力。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危险化学品、燃气、特种设备、建筑工程质量等行业领域,整合监管规则标准,以场景应用为突破口建立审批、管理、执行、信用等部门协同综合监管机制。
政府采购方面
◎持续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将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预留比例由30%提高至80%;将货物和服务项目价格扣除优惠比例由10%—20%提高至15%—20%。
◎深化“数字政采”改革,拓展新区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应用场景。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清单”,并通过新区政府采购服务网“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栏向社会公开,方便中小企业获取政策和商机。
◎搭建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线下 线上”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服务,在不超过合同金额融资限额内实现应贷尽贷。
招标投标方面
◎持续完善工程建设类项目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明确项目名称、招标人、项目概况、招标内容、估算投资、预计招标公告发布时间等,方便潜在投标人获悉招标信息,提前准备投标工作。
◎对投资额度300万元以下的勘察、设计类项目,建筑工程的建设前期阶段项目招标计划发布时限由30天压缩至10天。上线评标专家网络自助抽取系统,招标人只需在线配置专家抽取要求,系统即可自动完成专家抽取。
◎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招投标领域数字证书跨区域兼容互认,优化电子保函开具、交易价款和手续费用支付等功能。全面推行公开招投标项目电子合同,建设应用合同签约管理系统,实现招标人与中标人在线审核、确认、签订招标合同。
信用体系方面
◎建立政府诚信履约“政府承诺 社会监督 失信问责”闭环监管机制,把信用承诺制贯穿政务服务全流程,建立政府失信线索“即发现即转交”和挂牌督办机制,推动政府部门守信践诺,助推诚信政府建设。
◎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创新开展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定级工作,引导各行业主管部门以经营主体信用定级结果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探索推行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强化信用协同修复,形成监管闭环。
国际贸易方面
◎探索实施空港、陆港、综保区之间监管互认,实现监管模式互通、作业环节一致、标准要求统一。
◎持续扩大“机坪直提”“抵港直装”“直提直装”等监管模式应用范围,进一步压缩航空口岸进出口通关时间。深化“口岸 通道 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铁海空”多式联运,开辟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挖掘腹舱载货运力,提升进境水果、种苗、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地运营能力。
◎探索创新“跨境电商 ”发展模式,推进9610业务落地,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企业设立海外仓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发展保税维修、保税研发、保税融资租赁等保税新业态,增强外贸竞争新优势。建立关企联络员机制,增设“全时通”服务专窗,第一时间解决企业通关困难问题。
市场开放度方面
◎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建立进口贸易促进体制机制,加快打造粮油、有色矿产等储备保障和加工分拨中心。
◎出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发展规划》,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修订《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发展扶持政策》,组建外贸企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专班,聚焦粮油、电子、跨境电商等领域,分类制定招商计划,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引进落地一批外经贸市场主体和产业项目,加快打造面向中亚五国粮油进出口加工贸易集散地。
◎探索与山东港口、厦门建发等企业建立外贸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积极申报建设工业硅期货交割库。
聚焦 执法司法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解决商业纠纷方面
◎加快推进“一站式”智慧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立案、调解、开庭、审理等全流程在线办理。探索实施“一件案一次立”集成服务改革,制定《兰州新区“一件案一次立”实施方案》,对符合立案条件的一次性办结,需要补正材料的一次性告知补齐,实现立案服务“一次告知、一遍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对变相不立案“零容忍”。
◎健全完善涉企纠纷立案、审理、执行及流转全过程“绿色通道”,实现涉企纠纷案件当天立案、当天流转。探索推进“律师调查令”向深度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方面延伸,组织执行法官每月定期集中外出执行,着力提升查人找物力度。探索执行端口前移,建立风险告知和提示制度,在执行立案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及执行风险,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探索采用“活查封”“活冻结”灵活措施,支持合理置换保全财产。
办理破产方面
◎探索危困企业预重整拯救机制,建立小微企业快速清算和快速重整机制,推动预重整、庭前重整及破产重整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帮助“带病企业”实现“司法自救”。
◎建立破产衍生纠纷诉源治理和示范诉讼工作机制,对同一破产案件中具有共同事实和相同争议点的破产衍生纠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纠纷先行提起示范诉讼,探索确定示范标准,以非诉讼方式化解同类纠纷。
◎探索建立破产财产带封处置工作机制,明确土地转移、不动产登记、股权变更、机动车处置等财产带封处置程序,破产案件经法院受理裁定后,允许破产管理人对破产财产带封处置。建立“破产管理人工作室”,对承办新区法院辖区破产案件的管理人免费开放。
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方面
◎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工作机制,办好新区首届“企业家日”活动,推动涉企政策“不来即享”“直达快享”。
◎充分发挥工商联联系服务民营经济桥梁纽带作用,充分整合部门政策资源、金融机构资金等优势,协调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行政复议工作向乡镇、产业园区延伸,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便捷高效快速为企业纾困解难。
◎全面推行“复议监督 执法监督 检察监督”办案机制,公正、高效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建立涉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冤假错案件甄别纠正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加大冤假错案甄别纠正工作力度。探索建立“诉前调解 司法确认”机制,积极引入行业组织参与诉前调解。持续开展“送法入企”活动,把脉问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疑难法律问题,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
◎强化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工作组职能,创新“复议 事前调处 事中化解 事后监管”模式,分段分类优化调解程序,搭建调解和解平台,动态跟踪监管复议决定履行情况,从源头定分止争、化解行政争议。
聚焦 创新创业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更加包容普惠的创新环境
创新创业活跃度方面
◎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制定《兰州新区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优化科技成果登记流程。
◎建立“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平台-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社会资本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新区科技计划项目“靶向”组织机制,争取新申报科技项目100项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持续深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实用型技术中心,推进宝武炭材料研究院、兰州新区新能源产业检验检测平台等载体建设,力争新建创新平台20个以上。积极培育创新型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加快申报绿色化工产业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化工园区专精特新中试孵化基地、中试服务平台,以科技赋能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一企一策”,推行“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100家以上。加快建设上海技术交易所(兰州)科创要素服务中心,继续选派科技专员和科技特派员,与兰州大学等院校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举办新区科技成果对接会,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
人才流动便利度方面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制定印发《兰州新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十条措施》及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人才、项目、资源、政策“四张清单”,打造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政策大礼包,力争引进培育一批产业英才、青年才俊、制造匠才。
◎深入实施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向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链主企业下放更多人才认定自主权限,积极培育海亮、石化、农投等一批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打造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新高地。
◎高标准建设兰州新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一揽子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奖励补贴、项目扶持等“保姆式”“店小二式”专属服务,实现人才政策“一键申领”、人才招引“一云统揽”、人才双创“一网通办”、人才服务“一码专享”、人才发展“一图感知”。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方面
◎依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专区,争取省上在新区布局设立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搭建政府主导、覆盖全面、服务优质、效能突出的“1 3”(1个专区,3个服务站:商标品牌指导服务站、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站)标准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
◎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推进专利、商标等领域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受理。组建新区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队伍,建立知识产权诉求帮联辅导工作机制,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申报、保护、运用等方面问题。
◎强化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重点查处侵犯商业秘密、商业诋毁、虚假宣传、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企业技术和商业秘密保护。
◎完善数字化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质物处置模式。
聚焦 供给保障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更加集约高效的要素环境
劳动就业方面
◎制定出台《兰州新区稳就业促就业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构建“高效便捷就业服务圈”,在社区、产业园区、劳动密集型场所,建设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推行“即时快招”服务模式,实现用工主体与零工求职者高效精准对接,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
◎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以上,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4万人以上。大力推行“线上线下 直播带岗”招聘模式,举办园区行业或专业类主题招聘活动,搭建好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间的“彩虹桥”,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募集就业见习岗位350个以上,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
◎探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领域包容审慎监管,建立“一案三书”(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承诺书、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制度,采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轻微违法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宽容的发展环境。
◎拓宽劳资双方维权“快车道”,建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和工伤速裁“双速裁”机制,将容缺受理、分流处置等速裁举措全面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获得信贷方面
◎建立“投贷联动”机制,鼓励引导基金管理运营机构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探索实施“股权 债权”等投贷联动服务模式。
◎多部门联动开展“政银携手助小微,帮扶项目促发展”专项行动,推行创业担保贷款咨询、受理、发放“一窗服务”。
◎深化“绿金通”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实施企业不动产抵押贷款、“政采贷”线上办理,力争“绿金通”平台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融资规模超过350亿元。持续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风险分担和降费补助机制,落实好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制度,形成“敢担、愿担、能担”的长效机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机构开展担保贷款并联审批,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型企业或个人、“三农”主体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或免收保费。
◎引导金融机构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和线上续贷产品,对正常经营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不抽贷、不断贷。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区申建,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科技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措施,适当放宽融资条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聚焦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更加幸福宜居的人文环境
文化方面
◎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城市书屋等文旅资源,创新打造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工业研学、生态观光等精品研学线路和特色文旅产品,打造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区域特色品牌。
◎以文曲中心社区小剧场为阵地,加快建设集“戏曲演艺、戏曲培训、戏曲展示、戏曲体验、戏曲交流”于一体的戏曲文化综合展演平台,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戏曲舞台”。
◎谋划举办“新区之夏·避暑胜地”“青春音乐节”等系列文旅推广活动,放大文化旅游节会增流量、促消费效应,做到“月月有活动、场场有亮点”。
教育体育方面
◎实施“基础教育学位攻坚工程”,编制印发《兰州新区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建成兰州新区第十一小学、瑞岭雍和郡幼儿园等学校、幼儿园4所,启动兰州新区第四初级中学、第一高级中学项目建设,新增学位、园位3000个。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完善新区中小学招生报名系统,科学研判入学需求,优化招生片区,进一步简化招生报名流程,落实现役军人、人才子女入学支持政策,确保义务教育就近就便入学、随迁子女全纳接收。大力推行“学区制”管理、“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模式,实施城镇优质学校区域“多点办学”、学区异地“组团帮扶”,打造2个城乡学校共同体和3个具有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的现代化教育集团。
◎推动体育舞蹈、航模、轮滑等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创建体育特色校12所。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馆节假日免费向社会开放,新建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等体育场地设施8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拓展“10分钟健身圈”。
医疗卫生方面
◎全力推进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医保支付壁垒,全面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鼓励二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鼓励各基层医疗机构与辖区内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养老服务方面
◎制定出台《兰州新区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探索实行多元化筹资机制,挂牌设立新区第一批老年助餐点,探索“市场主体 社区食堂”“物业企业 小区食堂”助餐模式,老年助餐服务乡镇(中心社区)覆盖率达到60%。
◎依托新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 养老服务”,为经济困难及特殊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五助”服务,有力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